可能不同人都會目睹、經歷過類似上述司機不太友善的遭遇。結果,早前市場出現UBER等等Call車app時,明明費用較的士高、保險有效程度成 疑,社會普遍反應卻是頗為受落。或者多數人在經歷司機服務態度欠佳、揀客和不誠實的現象背後會認為是人的問題,但筆者覺得在此普遍現象背後,其實還有一些 基本問題沒被找準。
沒有人的需要、只有投資回報
當的士牌費升至6、7百萬大元,香港的士車主坐享牌照、車租升值(部分持有多個牌照車主甚至寧可將的士長放停車場)。相反,租車的司機,卻要面對高企的車租及其他經營成本,基本生活也見拮据、連強積金安排也欠奉,遑論買下牌照自僱經營。
香港的士行業,與土地一樣,顯性層面是供應問題(的士牌情況更甚,已多年未有新牌發出);其隱性核心突顯在高牌價,反映「投資價值」遠高於「使用價 值」的一種取態。在的士牌市場,一眾既得利益集團將公眾服務的考量轉而向全面投資導向。只要車租、車牌不斷的漲,那管的士蓬頭垢面、服務不達標,行業招滿 惡名;一切恐怕都會維持老樣子,心態可以數十年不改。
類似的情況也在巴士服務出現,現時的巴士牌照有利潤保證條文,只要巴士公司持續增加資本投資,便可穩賺一定盈利。結果是巴士隊伍車齡新,還要有 wifi、電視等嶄新設備。但最基本的脫班、重覆路綫過多,軒尼斯道和彌敦道等擠滿巴士的情況卻不見改善。說到底,的士和巴士在有關人士眼中是投資工具而 不是公共服務。現象下的潛規則就是:包括司機、乘客及社會大眾,都只是為資本服務的人。
沒有租、只有買的樓市
回頭再看老掉牙的房屋問題 : 南韓總統朴槿惠早前在仁川出席一個屋苑動土禮時,矢言到2017年供應超過6萬個出租住宅,以幫助穩定南韓樓市;新出租住宅的租客可逗留多達8年,每年租金加幅上限5%。
當樓市傾斜於買賣主導,買賣物業普遍為物業升值或保值能力所驅動;另一方面,租住物業則很大程度為單純考慮使用價值。筆者認為,如果市場上買和租有 一定的合理份額,仍有可能理順樓市。南韓的政策,可說是以突出使用價值的導向,抓對了住屋政策的重點!住屋或土地問題,不只在於土地供應是否充足,更是社 會主流過於重視土地、房產投資價值的面向。今天物業發展商不避嫌,會以補貼方式,資助投資者支付各種稅項,其實這些都是擊中要害的有效推售策略。由社會價 值到付款安排都鼓勵物業投資,結果,用家往往變身為「邊住邊炒」的投資人、而炒家則化身為「資深投資者」,凡此種種比目皆是。
如果政府能夠仿效南韓,向中產階層提供一定規模的租住房屋,令一批不願追逐樓價的中產階層,在不必投放大量資金作物業首期的情況下,也可在香港安身 立命,也許才可慢慢扭轉社會對土地的認知。 或者今天坊間一個冷笑話可帶來一些反思:我城幾乎任何困難都可歸結為土地問題:老人院虐老是土地問題,社區老店消失,又是土地問題。在某些人眼中,似乎只 要社會同意以地產為主的發展規模,一切就迎刃而解。但深究下來,土地問題真的只是供應不足?其實,是不是我們已經忘記,什麼才是土地的本質?
王建成
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網站2015年10月8日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