友人最近在公司內作了一個簡單民調,受訪者中32%報稱持有物業,68%非業主。
. 在問到「是否希望樓價下跌」時,有72%表示「希望」;21%表示不希望,8%表示「難講」。
. 再細分一下,業主之中,希望樓價下跌的佔87%個,13%表示「難講」。非業主中,65%表示希望樓價下跌,29%「不希望」,6%表示難講。結果似乎與一般人的直覺估計有點出入。
詳問原因,持有物業的業主大都表示希望樓價下跌,可能與大部分業主都只是手持一個自住單位有關:樓價上升,對自住用家未有太多好處;反而有業主指出,樓價太高,已衍生太多社會問題,樓價下調希望情況會健康一點;也有人笑言樓價下跌會趁機入市擴大持貨規模。
. 非業主方面,65%希望樓價下跌,原因大多為希望增加「上車」機會。少數非業主又表示不希望樓價下跌的,主要是擔心樓價下跌會引發其他經濟問題。也有非業主表明居於家人物業,樓價升跌對自己無影響。
樓價趨跌的經濟風險
. 再追問「希望樓價下跌」的朋友,如果樓價下跌與經濟不景同時出現,是否仍希望樓價下跌時,當中有66%表示仍希望樓價下跌,其餘34%轉為不希望。
其中一個表示即使樓價下跌與經濟不景同步出現,仍然期望樓價回落的受訪者表示,樓價實在太高,不跌根本無從入市。更值得留意的是,即使表明樓價下跌會與經濟不景同步出現,失業率會上升,一般人收入會下跌,總共仍有48%被訪者表明希望樓價下跌。
. 有趣的是「有樓業主,又希望樓價下跌」的朋友,如果樓價下跌前提是「經濟不景」,有7成人轉軚,表示不希望樓價下跌。而「無樓人士,又希望樓價下跌」的朋友中,面對同一前提,只有三分一人轉軚,三分二仍表明希望樓價下跌。
粗略而簡單地去歸納這個民調:
首先要留意,政府統計有50.3%家庭「居於自置物業」,但這個所謂民調,只有32%居於自置樓。原因之一可能被訪者較年輕,置業比率較低,但也可 能是定義問題。政府統計的是整個家庭是否居於自置物業。而友人問的是被訪者本人是否持有物業,在此分類標準中,總之樓契上沒有名的,都不算持有物業。
在民調中可發現,一般業主也有頗強的同理心,即使資產價價下跌,也希望樓價調整,舒緩社會問題。當然,這也可理解為高樓價的問題人所共知、有待處理亦成為共識。
但另一方面,此個同理心也有前設:即樓價下跌,但被訪者的其他經濟條件,例如收入、職位是否「穩陣」等不變。如果表明樓價下跌而帶來經濟不景,他們 便會將視角轉到已身,由擔心、同情他人,變成憂慮自己需要他人同情。經濟差,收入便可能減少,但樓債卻不會相應下降,因而改變立場,希望樓價下跌,但經濟 不要轉差。
相反,非業主面對「經濟會轉差」的前提,只有三分一轉軚,三分二人維持「希望樓價下跌」的立場。可能反映非業主多為職場中基層人員,無樓在手,經濟轉差,即使收入減少的影響也不太大,寧可樓價、收入同樣下跌,長遠看反而提高「上車」機會。
上述調查多少反映一般打工仔的心態:即使手持物業的業主,大部分都認同樓價太高,價格有需要作調整。不過,問得再深入一點,會發現「樓價要跌而經濟 不受影響」才是主流意願!怎樣實現這個大部人的想法,就是考驗政府能否推出適切回應、緩急有度政策的困難所在。然而,上述主流想法在市場上卻似是過於低 調,甚至隱形的。「顯而易聽」的聲音(或者說噪音),反而是那些在是在樓市押下重注的那小撮人!
當然,有關調查完全不嚴謹,一定沒有學術價值;更大規模的類似研究,便有待各學術機構、各個新興智庫進行了。
王建成
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
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網站2015年10月22日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