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6月25日 星期一

堅尼系數對樓市的啟示



統計處公布的數據顯示, 2011年堅尼系數是0.475,與06年水平相若,但若扣除稅務及社會福利等因素,實質堅尼系數為0.537,較06年高0.004,顯示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。

社會討論統計處數據,焦點都集中在貧富懸殊,有關討論的各方論據已甚為整全;我們卻想探討貧富懸殊對本地樓市的影響。

根據統計處數字,若將住戶按每月收入分10個等級;2001年時,月入最低組別的中位數為2760元,最高組別為79000元;至2011年,最低組別的月入中位數跌25%,僅得2070元,最高月入住戶的中位數增幅超過20%,升至95000元。

不少分析指出,在2001年,收入最高的一成住戶,較收入最低的一成,月入中位數相差27倍;在2011年,兩者收入差距擴大至44倍。事實上,香港的貧富懸殊現象的確愈來愈嚴重。

如果將焦點集中在樓市,上述數據更可解釋不少近年的「怪現象」,如新盤豪宅化。1997年,一手住宅的平均成交價為536.7萬元,比同年二手樓的平均價 386.5萬元,高39%。2011年,一、二手住宅成交價分別是1201.3萬元及414.7萬元,一手住宅價較二手的平均高出190%。

有眾多理由可解釋整體樓價上升,例如住宅供應偏低、港元偏軟、按息低、負利率、熱錢流入、高通脹等。但上述理由卻不足以全面解釋一手樓價大幅拋離二手的現 象。我們認為,形成近年一手住宅的平均價大幅拋離二手樓,原因有二。其一是國內買家較偏好一手物業(這可能與他們對本地市場未熟悉,較依賴發展商及物業代 理有關);其次便是本地貧富懸殊,近年高收入家庭大量增加有關。

如果以「月入4萬元」為高收入家庭的分界。2001年,月入4萬元以上的家庭有37.7萬戶;2011年是55.6萬戶,十年間,「富戶」增加了17.9 萬戶。而月入十萬元以上的家庭,更由2001年的66851戶,增至2011年的111428戶,上升了4萬多戶。簡單來說,十年來,貧窮家庭的數目多 了,但富有家庭卻增加得更多。

增加的十多萬戶富有家庭,自然產生了大量改善居住環境的需要。而2002年後,政府收緊土地供應,近幾年的新單位落成量亦只有萬多伙。發展商可銷售的單位 減少,要維持盈利,將新盤豪宅化是最簡單的解決方案。正因為近年富有家庭的數量上升(或者說較富裕家庭的收入明顯上升)、國內購買力湧現,成功消化了豪宅 化的新盤,令一手成交價大幅拋離二手市場。

新一屆政府在上場前,不斷地放風會大幅增加土地供應。若以「滿足本地人換樓需求」為由,要求增加土地供應,明顯比「限制按揭成數」等方式以壓抑樓價,來得更為合理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6月23日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為何成交量升按揭取用金額跌?

 2024年樓市成交量回升,但按揭取用金額料會錄得較大的按年跌幅,連帶銀行體系內的按揭未償還金額也出現罕見的下跌。在按息開始回落的時候,貸款未見增長,這不是好消息。 根據地產代理統計,2024年全年一手住宅成交註冊約1.68萬宗,二手約4萬宗,數字較2023年分別上升約57%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