早前金管局總裁提及逆周期措施時,自侃措施「阻人發達」,似乎這也是市場上不少人的感覺。但公平地說,金管局的措施有絕對必要,而受惠於此等措施的,不單單是銀行體系,也包括一般小市民。
金管局曾以本地銀行體系安然渡過97金融風暴為榮---樓價下跌7成,都沒有一家銀行倒閉。在監管機構角度看,已是完美完成任務—金融體系經得起考驗,安然渡過風浪。但銀行安全的背後,卻是無數港人陷入負資產,破產數字由97年前的3位數,升至5位數。
同樣的情況在2007、08年金融海嘯一役再現:本地銀行體系同樣安然渡過,但購買迷你債券的小投資者卻損失慘重。
2009後金管局視野擴及保障小市民
但2009年10月,金管局主事人換屆,其視野明顯不再局限於「保護銀行體系」。金管局在當年10月底率先收緊2000萬元以上物業按揭指引(時間上比政府推出的首項辣招—額外印花稅早了一年),可說相當先知先覺。
多輪收緊按揭成數、加入壓力測試等措施背後的政策目標,明顯是要控制按揭槓桿,提高入場門檻。結果便是將新取用按揭申請的供款與收入比率由出招前的41%壓至35%、平均按揭成數由64%下調至56%水平。
在按揭成數及供款比例之外,2011年推出正面按揭信貸資料庫、限制按揭年期至30年,亦進一步提升借款人應對市況波動的能力---借款人難向銀行隱瞞其他按揭債務、亦難以攤長還款期的方法,壓低供款負擔比率。
此外,我們看到的情況是,現時入市的年輕買家,多數有父母支援首期,收入不足甚至會由父母加擔保。情況一方面反映樓價高企,後生仔難自力買樓;另一方面,亦代表考慮負擔能力時,應該同時考慮名義買家後面的其他支持者。借款人質素有保證,不單代表一旦樓價下跌,銀行體系較為安全;亦同時代表,一般借錢買樓的業主,應對樓價下跌的能力改善。假設按息回升3厘,而借款人收入不變,平均的供款負擔亦只會升至5成多水平,根據過去的經驗,本港大多數借款人都可承受此程度的衝擊。
按揭餘額見增長 逆周期措施料持續
當然,逆周期措施有其限制—在按息極度偏低的當下,限制按揭成數亦不能阻止樓價上升;600萬元以上物業按揭受限,某程度上將資金引導至細價樓,令此類物業升幅在近年跑贏大市。但瑕不掩瑜,按揭逆周期措施仍有其必要,由於今次樓市升浪的按揭槓桿受限,代表整體未見超借的情況出現。除非主要因素全面惡化,否則樓價跌幅料會較上一周期為小,加上一般借款人的按揭負擔不高,即使樓價回落,社會付出的代價亦會較少。
值得留意的是,今年上半年樓市在受壓下仍見價、量回升,反映在按揭市場,上半年新取用按揭金額已達935億元,一般估計全年數字有機會上望2,000億元,打破3年下跌的紀錄。不過,新取用按揭回升,也意味未償還按揭總額升幅回升,2013年全年未償還按揭增長約4%,2014年上半年增長卻已逾3%,全年升幅估計接近2011、12年水平---意味金管局現有的逆周期措施料會維持多一段較長時間。
表:近年未償還按揭餘額增長變化
年份
|
按揭餘額(百萬元)
|
年增長
|
2007
|
557,855
|
5.38%
|
2008
|
587,631
|
5.34%
|
2009
|
640,942
|
9.07%
|
2010
|
740,253
|
15.49%
|
2011
|
801,704
|
8.30%
|
2012
|
868,286
|
8.31%
|
2013
|
904,579
|
4.18%
|
2014上半年
|
934,078
|
半年增長3.26%
|
資料來源:金管局、宏亞研究部
原文刊於 iMoney 2014年 08月 02日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