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宏觀論按」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,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,有關按揭、樓市評論的文章。 「按計劃有限公司」(按計劃)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,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。兩大服務範疇包括:「按揭理財」及「按揭轉介」
2012年10月30日 星期二
金管局沽港元對樓市的啟示
近日市場焦點無疑在於金管局多次入市拆出港元,以穩定聯繫匯率。以規模計,金管局沽售的港元只有百多億元水平,對市場的實質影響不大。但見微知著,情況某程度上解釋了為何樓價難以受控。
除了港元兌美元匯率觸及強方保證、金管局多次入市沽港元外;近日另一個資金氾濫的訊號是港元拆息回落。在9月底以來,一個月港元拆息一直維持於0.3厘不 變,至周一首次回落至0.29786厘,周三再輕微回落至0.29643厘,持續低於0.3厘水平,為今年以來罕見。數據反映資金流入,令利息成本輕微下 跌。
當然,現時多數新造按揭以最優惠利率為準,拆息回落只會對過去數年借用拆息按揭的業主有好處。熱錢流入規模不大 ,但趨勢持續,或會迫使更多資金進入樓市。
聯繫匯率刺激樓市大上大落
無論是金管局入市,抑或拆息回落的程度並不嚴重。但情況卻再提醒港人,在聯繫匯率下,香港沒有貨幣自主權,也沒有獨立的利率政策。1997年金融風暴後,亞洲貨幣回落,市場認為港元偏高,資金流走;香港匯價不降的代價便是資產價格下跌。
2005年後,人民幣兌美元匯價上升,美元供應在2008年後又因多次量化寬鬆而持續增加;市場認定港元「總有一天」會改掛人民幣,改變現時幣值偏低的情 況。港府、金管局的反應是不斷以行動證明聯繫匯率不變。但成功堅守聯繫匯率的代價,便是資產價格上升。加上2002年至2010年土地供應偏緊,結果便是 近幾年樓價脫韁野馬般失控。
現時市場討論樓市,包括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,焦點都在於疏理未來的需求,以及研究長遠供應。但「供應不足」只是促成是次大升浪的一半原因,另外一半同樣重要因素是港元官價被市場認為偏低。只處理供應問題,等同縛住一隻手打拳,自然事倍功半。
當然,我們並不是主張廢除/修改聯繫匯率;原因在於不見得香港有足夠經驗的財金官員,可為香港訂立及維持一套獨立可行的利率政策。社會人士應該明白,聯繫匯率的代價之一,就是令本地資產價格大上大落。
至於此種代價是否化算,本來應該有深入討論的空間。但吊詭的是,只要官方(甚至有官方背景的機構)牽頭討論聯匯代價,必然會引起市場對「拆勾」的憧憬,在短期內必然會引起更多資金流入,等待港元升值;結果是資產價格再一輪狂升。
也許正是上述原因,令更改/優化聯繫匯率成為官員口中的禁忌。聯繫匯率在一時三刻改不得,連官方主導的討論也不可進行。長遠供應方面,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已 引起賣港陰謀論,啟德體育城改住宅的設想又觸及既得利益,提出建議者已轉口風,就算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來年完成諮詢,弱勢政府亦不見得可順利增加土地 供應。
市場氣氛似乎仍有利樓價上升,但要留意的是,資金流入的幅度不高,拆息回落亦似有若無,樓價是否一如好友預期破位再上,仍有待觀察。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10月27日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
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、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,各區「短炒獲利」的報道急增。不過,短炒獲利個案出現,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。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熵(Entropy)」,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。一個封閉系統,在大趨勢上,其熵...

-
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,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,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,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。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,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,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,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。 說中等收入家庭(定義是政府統計中,收...
-
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,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、低污染建材;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,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「綠色建築」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。但要留意,此類額外優惠,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,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。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,市場習慣,...
-
轉按市場活躍,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,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。不過,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。而較常見的,包括以下五種情況: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,一般情況下,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。但凡事有例外,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