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市場討論國內因素對本地樓市影響時,每每將焦點集中在一、二手市場交易有多少國內買家;較深入的分析,或會討論國內經濟雖持續增長,資金卻欠缺穩
健投資出路,香港樓市因而成為國內資金的其中一個「排洪口」。但值得留意的是,除了經濟因素,國內的房屋政策,長遠來說,對香港樓價的影響可能更大。
內地正討論樓市基本政策—學習香港還是德國?
近日國內樓市的話題之一,是中國城市中低下階層的住屋需要,究竟應學習香港、新加坡,由公營房屋解決;還是學習德國,由市場解決。驟眼看來,由於中
國仍是開宗明義的社會主義國家,政府提供公屋、居屋(國內叫保障性住房),解決低收入社群的住屋需要,似乎順理成章。但事實並不如此簡單。
政府協助低收入社群解決住屋問題,意味中上階層需自行解決住屋需要。根據香港、新加坡的經驗,政府對私人房屋價格放手不管,此類房屋便不單是一般消費品,也是投資工具。
國內多位著名經濟學者認為,中國政府在財政上不可能負擔所有城市低收入階層的住屋需要,建議中國應該學習德國,以各種條例、制度、稅制,將房屋界定為一般消費品,禁絕炒賣。理論上,在正常情況下,市場機制可自行解決低收入家庭的住屋需要,不必政府太多干預。
表面上,上述的討論對香港影響似乎不大,但對香港樓市卻有深遠影響。基於一國兩制,我們不認為國內的房屋政策會成為香港的仿傚目標。不過,一旦「房策應當學德國」成為國內的主流政策,便意味國內的樓市炒作空間將持續收窄。
內地房策如學德國 將迫使更多資金南下
香港政府高價賣地,以充實庫房收入,再以此高地價收益支持福利制度,包括公屋、居屋,可說積習已深,難以完全仿傚德國模式。但中國開放住房買賣,不
過是這廿年光景;再說中國政府仍是「一言堂」,政策轉變較半民主化的香港來得方便。如果國內房屋政策轉趨德國化,而經濟增長未有明顯放緩,預期更多資金將
需尋找出路,基於華人社會對土地等同財富的根深蒂固傳統,或更多內地資金湧向香港樓市。
過去我們多次提到,港府在規劃未來住屋需要時,不得不考慮國內因素。近日港府成立「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」並於本周初召開首次會議,據了解,如何應對來自國內的購買力會是討論重點之一,有委員接受訪問時,清楚表明委員會會先「調查內地人在港置業之真正目的」。
但我們認為「內地人來港置業的目的」已十分明確,不管內地人是因資金欠出路、為了雙非子女準備居所,甚或因香港風水好而來港置業,此批新增的購買力
已嚴重影響本地樓市生態。面對此類持續上升的需求,委員會當務之急,是以必要手段,限制流量,再從增加土地、房屋供應著手,而不是當一個流於空談的學術研
討會。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2年10月17日
「宏觀論按」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,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,有關按揭、樓市評論的文章。 「按計劃有限公司」(按計劃)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,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。兩大服務範疇包括:「按揭理財」及「按揭轉介」
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
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、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,各區「短炒獲利」的報道急增。不過,短炒獲利個案出現,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。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熵(Entropy)」,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。一個封閉系統,在大趨勢上,其熵...

-
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,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,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,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。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,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,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,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。 說中等收入家庭(定義是政府統計中,收...
-
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,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、低污染建材;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,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「綠色建築」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。但要留意,此類額外優惠,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,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。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,市場習慣,...
-
轉按市場活躍,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,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。不過,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。而較常見的,包括以下五種情況: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,一般情況下,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。但凡事有例外,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