市場討論按揭供款負擔時,常會引用2個看似互相矛盾的官方數字,一個是政府經濟報告的供款佔入息比率,數字近年隨樓價上升,去年已達68%。另一個金管局每季向立法會滙報的「新批住宅按揭平均供款與入息比率」,最新數字為35%,較數年前反而下跌。上月,金管局又有一個新的供款負擔指數,數字低至12%,為何樓價走高,但部分官方數據卻顯示供款負擔維持低水平?
首先要了解,較常被高官引用,經濟報告中的供款佔入息比率是一個基於多個假設的數字:一.住戶入息中位數的家庭(去年第三季數字為月入3.63萬元);二、以市價購買一個45方米(約484方呎)單位;三、當前按揭利率:四、按揭成數七成;五、還款期20年。在計算之下,數字便是68%。數字的特色是與樓價走勢高度相關,樓價越高,計算出來的供款負擔越高。
而金管局在立法會提供的數字,是按新批按揭合約的實際數字計算。由於銀行批出的按揭合約,供款負擔不可能高於指引,在2010引入壓力測試前,銀行一般以「供款不逾月入5成」為批出按揭的標準,由於不會每一宗新批按揭都借到盡,當時新批按揭的平均供款負擔約為40%。而在引入壓力測試後,標準收緊,數字便走低,最新為35%。此數據的特色是反映當前新批按揭佔借款人收入的平均數,與樓價走勢的關係不大。
問題是,上述數據反映的是最近「新批按揭」的供款負擔;至於已貸出、未償還的按揭,整體上負擔如何,過去並無官方數字持續追蹤。而金管局上月便新增了一個未償還按揭供款與入息比率(OMDSR),根據現存按揭合約的平均利率、剩餘年期、自置居所家庭入息計算,2017年供款負擔數字為12%;代表現時需要為按揭還款的家庭,平均供款負擔只佔收入12%。而逆推過去數字,2008年以來OMDSR一直持平,而1997年的數字約為30%。
OMDSR只有12%,較新批按揭供款負擔35%為低,主要原因是過去借出的按揭金額固定,借款人負擔不會因樓價上升而增加。加上過去10年樓按利率維持極低水平,在經濟增長之下,收入增加,會慢慢令供款佔入息比率下跌。結果計算下來,有樓要供的家庭,平均負擔只有12%。
數字偏低(尤其是較上一個高峰期為低),反映以按揭入市的家庭,供款負擔合理。不過要留意,與新批按揭供款負擔不同,OMDSR會較為利率敏感。前者只要壓力測試不放寬,新批按揭平均負擔不可能高於4成。但按息如果急升,整體上有樓要供家庭的每月供款比例卻可能有較明顯的升幅。
原文刊於iMoney 2018年4月7日
更多按揭資訊,請瀏覽按計劃網站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