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

前高官入市的訊號

前高官卸任不久,被揭發購入豪宅。由於身處官場時,其人曾多番提示市民入市有風險,事件引來不少評論揶揄。平心而論,有關前官員的行為其實不值苛責,但事件反映的市場意義,或許更值得樓市參與者留意。

首先,作為政府高官,不管他自己的立場、觀點為何,根本不可能,亦不應該與政府唱反調。作為財金高官,任何時候提醒市民入市小心(不管是樓市、股市)都是應有之義;不太可能會有高官鼓勵市民放膽買樓買股。更何況近年政府要控制樓市,官員提示市民留意風險,完全合情合理。


當然,如果官員一方面向市民明示暗示市場有風險,自己卻大手入市,那在政治倫理上大有可議之處。但現時我們看到的,是前高官在脫離官場後,方才入市,原則上有關行為並沒有違反什麼倫理標準。某程度上,更可以說,有關人士當官時有所犧牲,明明想入市/有需要入市,也因為官方身份而忍手。有關的情況,總比主管教育的官員一方面大手改革這、改革那,一面把子女都送去國際學校更容易為市民理解。

事件折射的市場訊息反而值得我們進一步深思:前高官應該對香港的財金環境有充分了解。他退任後入市,固然可能是個人或家庭需要,而沒有太多資產升值的考慮。不過,將心比心,如果他掌握的數據會令人預期樓價會大幅下跌,在情在理,恐怕都不會在退任不久便斥資置業,至少,繼續租樓住不會引來多方諷刺。

合理的推測,政府高層掌握的數據至少不會對「樓價大跌」的預測有強勁支持。當然,此不是什麼驚天大發現:雖然樓價高企,但對明年樓市走勢的預測,仍是估計上升的較多;而作為少數意見的負面預測,即使估計樓價下跌,幅度也只有10%。

在無「黑天鵝」出現的前提下,往後樓價似乎都是平穩傾向看好。前高官在負擔能力範圍內入市,又有什麼好值得質疑?
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7年12月20日

更多按揭資訊,請瀏覽按計劃網站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為何成交量升按揭取用金額跌?

 2024年樓市成交量回升,但按揭取用金額料會錄得較大的按年跌幅,連帶銀行體系內的按揭未償還金額也出現罕見的下跌。在按息開始回落的時候,貸款未見增長,這不是好消息。 根據地產代理統計,2024年全年一手住宅成交註冊約1.68萬宗,二手約4萬宗,數字較2023年分別上升約57%及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