都說近日樓價回升由細價樓帶動,除了一批上車客眼見樓價長期居高不下,決定追價入市外,亦與政策因素使投資者集中購入細價樓有關。細價樓樓價升幅過高,情況並不健康。要應對現時局面,有人建議調整現時的按揭指引,但實際未必可行。
政府與金管局的種種措施,推出數年未有令樓價回落,當初相信高官言論,暫緩入市的市民,在租樓數年後,眼見租金年年升,樓價未見跌,可能已喪失耐
性,決定入市。此外,在官方推出多種措施後,購買中高價物業的成本大增,包括首期支出偏高,仍然看好後市的投資者轉而購入細價樓。上車需求及投資需求集中
在細價樓,結果就是目前的市況:樓市由細價樓或上車盤帶動回升。
此種情況無疑是不健康的。以元朗一個樓齡約10年的屋苑為例,2房單位入場費360萬元左右。假設申造九成按揭,借324萬元,選用最長還款期30
年,按息2.15厘,月供為12220元;加上壓力測試,月入需29486元以上,按揭才可順利獲批,月入數目相當於首季全港家庭月入中位數2.3萬元的
1.28倍,或居於私樓家庭月入中位數3.13萬元的94%。簡單來說,對上車用家來說,此是一個難以負擔的樓價水平。當然,現實是部分上車盤其實是由投
資者吸納。上述數字反映的是「上車客難以負擔小型單位樓價」,但不代表「購買小型單位的買家負擔很重」。
針對投資需求集中在小型單位,有意見認為可放寬600萬元以上物業按揭成數限制,引導部分資金由上車盤轉向中價樓。此種想法似乎有一定道理:如果中價樓按揭成數放寬,吸納部分資金,細價樓的升勢可望放緩。
平心而論,單純為了銀行體系風險管理,有壓力測試及正面按揭信貸資料庫,已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借款人的償還能力。在此之外再限制中價物業按揭成數,保護措施的確有點架床疊屋。可以說,現時放寬中價樓按揭成數限制,應該不會為銀行體系帶來太大風險。
但此想法有一個大問題:放寬部分逆周期措施,將會被市場解讀為「減辣」,可能刺激整體成交量、成交價上升。
早前政府把雙倍印花稅的退稅安排改動,由原先「簽署買賣合約時未持有本地住宅物業」改為「簽署樓契時未持有本地住宅物業」可按舊稅率繳稅,簽樓契時持有住宅物業者,在6個月後售出舊居,亦可申請退回差額。
客觀而論,有關改動合情合理,特別是方便購買樓花物業的用家,不必無端支付較高費用;坊間亦無甚評論認為改動算是減辣。但整體效果是樓花成交量大升、整體市場氣氛由平靜轉向活躍。
現時如果改動按揭指引,也會有類似的風險:被市場理解為減辣,刺激樓價進一步上升。為了避免改動被市場誤讀,估計當局改動中價物業按揭限制的機會微乎其微;若要改動,可能真的要待樓價出現明顯下調。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4年7月12日
更多按揭資訊,請瀏覽按計劃網站
「宏觀論按」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,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,有關按揭、樓市評論的文章。 「按計劃有限公司」(按計劃)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,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。兩大服務範疇包括:「按揭理財」及「按揭轉介」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
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、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,各區「短炒獲利」的報道急增。不過,短炒獲利個案出現,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。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熵(Entropy)」,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。一個封閉系統,在大趨勢上,其熵...

-
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,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,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,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。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,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,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,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。 說中等收入家庭(定義是政府統計中,收...
-
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,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、低污染建材;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,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「綠色建築」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。但要留意,此類額外優惠,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,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。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,市場習慣,...
-
轉按市場活躍,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,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。不過,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。而較常見的,包括以下五種情況: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,一般情況下,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。但凡事有例外,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