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2月20日 星期四

中港融合面面觀

星期日有組織發起針對大陸遊客的遊行,也引來歡迎內地客的組織對罵。指罵遊客的行動不值得支持,但港府不得不正視一個問題:部分港人擔心香港大陸化,並非無的放矢。本來香港要賺內地錢,在某些地方遷就客戶是無可厚非,但香港完全大陸化,對香港,對中國都沒有好處。

無論由任何角度看,指罵遊客都是不文明行為,畫面流出海外,更令人貽笑大方。但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,此類組織的行動,無疑有一定的民意同情。此種民意似乎是恐懼香港日益大陸化,而此種擔心,有一定的事實基礎:

早前政府估計,數年後每年訪港旅客會突破一億人,然後又說,不打算為旅客人數上限封頂;在民情抱怨旅客過多,影響本地人生活時,政府的反應似是兩手一攤, 沒打算有任何作為。近幾年香港的大學增收內地生,部分科系有八成以上的研究生是內地人;某大學的博士生入學試,部分試題只有簡體字,沒有繁體中文,也沒有 英文。我們更有同事在另一家大學看到告示,內容是「如廁時請勿蹲在座廁上,學校另有踎廁提供」。更不要說北區居民生活大受水貨客影響、港媽仍擔心限奶令一 取消會買不了奶粉?

不少人就是因此類頊事,而認定我們的整個城市,有愈來愈大陸化的傾向。本文不打算討論本土對大中華,繁簡體優劣,甚至踎廁座廁何者更衞生的問題。只想說, 不管在任何角度來說,香港維持本身的特色,才是對中國的最大貢獻。港府在保障內地遊客,以至照顧內地感受之時,亦應珍視香港的特色。

年前一家食店為了迎合內地人,價目表全部使用簡體字;最終因「本土勢力」示威,改回繁體。店家動機無非為方便內地客閱讀,卻忘記了,不同於內地的正體中 文,某程度上是金漆招牌---那些水貨客運回內地的港貨,包裝便全是正體中文,斷沒有人會費時將招紙、說明改用簡體。內地人來香港消費,是因為不用出國又 有好像出國的感受,香港全面使用簡體字,此方面的感覺會失色,長遠反而對香港吸引內地客不利。在大學教育上,本地幾家大學在國際排名上更超北大清華,與香 港的國際化背景、英語運用有關。為了一時方便而在試題上只用簡體字,是自毀招牌的行徑。

香港特色有待官民共同維護
兩地交流日熾,互相影響本來是自然而然的事。問題是中國規模太大而香港太小。往來時小的一味遷就大的,結果便是廉政專員把內地以公帑豪吃的一套引入而堅持 未有犯規。即使是完全支持中港融合的人士,恐怕也要同意,內地與香港的文化有難以逾越的鴻溝,融合不會只有好處-多數情況下,港人要為之付出一定代價。例 如說,如果大學為了方便內地生而提供更多踎廁,本地生慣用的座廁便買少見少。

樓市的也有類似的問題,自人民幣於2005年滙改以來,港元已兌人民幣貶值逾25%。加上港元按揭利率比內地按揭利率低一截,吸引大量內地投資者來港置 業。金融界專家認為,現時人民幣滙價仍是偏低,如果不是近年推出買家印花稅、雙倍印花稅,大量本地物業會轉手予內地人持有。

內地人大量購入本地物業,一如自由行,短期內會有一批港人直接愛惠,例如發展商、高價賣出物業的業主等等;但中長綫卻會影響本地民生--本地人更難透過資產升值分享經濟成果。

一面倒內地化 於港於國無益
要減少本地人對中港融合的疑慮,港府應該考慮在樓市之外的其他地方,引入本土優先的考慮。短期目標是減少本地人對大陸化的憂慮,中長期目標是保持香港的特色。香港只有維持與內地不同,才對中國最有價值。

在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,康熙收復台灣後,收編了一批藤牌兵。康熙沒有要他們學滿人騎射,保留了他們自己的特色;最終藤牌兵在韋小寶對羅薩國一役建立大功。如果要藤牌兵學滿人,喪失特色之餘,也只會成為庸碌的三流部隊。

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4年2月19日

更多按揭資訊,請瀏覽按計劃網站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大選過後 美國利率走向增變數

 美國大選塵埃落定,特朗普重回白宮也為美國息口走勢帶來新變數。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出的經濟政策,很可能會刺激美國通脹上升。市場原對聯儲局在未來兩年持續減息的期望,亦可能落空。 在美國大選之前聯儲局最後一次公開的利率點陣圖,反映聯邦基金利率在2027年的預估中值為2.9%。換句話說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