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1月5日 星期二

物業加按、生財有道?

看到某大學一個工管博士課程,標榜Practical Wisdom;這個字詞組合令筆者困擾良久,智慧也有分實用不實用的嗎?其後看到好些理財顧問的推介,腦袋將兩件事串起來,才有所領會。
話說某理財顧問於半年前,建議讀者把居住的物業加按,套現所得再作為購置第二個物業的首期,再租出單位,以租金抵銷投資物業的按揭供款。近來樓價和租金見下調跡象,現階段買樓收租看來不是好主意,但又另有專家便建議讀者加按購買基金。
方法論的知性行為
以上理財建議,牽涉的是知性行為,一般稱為知識(Knowledge):知識所關注的是應用上「是否實際可行」的問題。這是一種可以學習和傳遞的工 具,追求的是如何達標的技術問題。筆者認為這類知性行為,是一種有秩序的學習行徑,講求的是方法的述說及理解,尋索着最多、最好的方案,而學習的對象/目 的,很大程度是自身的利益。博奕論就是典型的講求方法論、尋找最有利出路的知識。
提出現階段宜加按買基金之說,此等專家無疑認為,以資金回報為目標,目前買基金自然比買樓更高明;錢搵錢要有效果,透過按揭借入仍算便宜的資金,自 然比「死慳死抵」儲蓄更快捷,可算是發達門路。由技術層面考慮,我們只要判斷加按買基金能否最終獲利便是指標。至於原則問題──應否押上自住物業借錢投 資,那便不是單一可不可行的問題。
建議怎樣加按、如何將套現所得用於投資,是明顯的方法論。善用知識加上有良好的判斷,也許可以能達到增加回報的目的。假設這種以方法論的知性行為奏 效:一個人投資獲利,賺到「第一桶金」或順利以加按將物業「一變二,二變四」,他就可以停下來享受財務自由嗎?抑或會更上一層樓,追逐「第二桶金」,計算 如何將物業「四變八」,再壯大資產謀求更大的利潤。又是否直至遇上經濟循環的另一端,一切打回原型?甚至人財兩失於無蹤,如人稱地產神童羅某等?
自由的靈性行為
有別於技術知識層面的智力運用,一般則稱為智慧(Wisdom),有人認為智慧比知識高了個檔次。智慧要處理的,不止是怎樣才做得到,還要在追問什 麼才是理想和如何有價值的問題。儒家理想中的君子應成仁取義,基督教要求追隨者愛鄰人的捨己,這些都是哲理性的述說;然而,這類論述都不是可以用「實用」 或「不實用」來判斷的。因此,有人認為,智慧的哲理原素大致上都是「不太實用」的。
友人是企業家,他對哲理性言說就極其不屑,他常說:「個D嘢,唔實際、冇用嘅!」筆者沒有研究友人的想法,但一般觀察是所謂智慧格言、金句,或多或 少是滲透着文、史、哲的内容;而從商的人講的是利、為的是錢,所以不懂人文學科的價值或是可以理解的!好奇的是,如友人進了大學做了校董,情况會怎樣?當 然,非商科出身的人不必然是智者;同理,商科畢業的也有充滿睿智的哲人,分别只是多少而己。
筆者認為,智慧是一種有自由和自主的靈性行為,講求的是心、身以外屬靈取向。靈性的向度令人有新的視野可自主地選擇,而選擇的目的卻不止於關顧個人 福祉。在自由的國度裏,人可以向更大的理想和更高的意義作考量。當下取捨並不限於有、無二元思維,而是對恒久不變的底蘊有所認識,又或捨利就義,成全眾 數;都是一種生命的洞見。
唔輸、就赢的安份
人生到了一定階段,有了自己的一份,基本生活可以安頓下來;又目睹過幾次經濟循環、贏來的可以倒輸回去,學會不為誘人的財技所惑而去獲取財富,或是 人生「唔輸、就赢」的所謂大智若愚。按揭的原始設計,是借款人可以不必儲蓄幾十年,就先行借款購入居所;按揭雖有高槓桿的效果,但原本設計卻不是造就炒家 加按炒作。
文首提及的課程,值得問的是,大學是怎樣分辨智慧、知識,何以會在課程標榜實用智慧?或者我們可以這樣理解:普遍地,港人只留意方法論的討論,然後 將一切非知性和沒有使用價值的,全歸納至「齋講、唔得」的類別──那些倫理和道德的關注,只是宗教人士才會深究,不必擾民。心理認知與日常活動出現矛盾, 大學又予以迎合,便生出市場主導式的賣點。筆者自認「老餅」,在看到此等時代混合新語,便有突兀和滑頭的感覺。至於現階段宜加按買些什麼的貼士,更是不堪 入目!
今天社會的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,將知識和智慧對立了起來,所以我們對腰纏萬貫的土豪會羨慕地説:「人家有錢就可任性!」對於學富五車的學人,就如動物園看奇珍異獸般說:「真係出世奇人!」

王建成
宏亞按揭證券營運總裁及董事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5年1月5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建築期付款買家提早完成交易的考慮

 過去幾年,樓花新盤交易中,選用建築期付款的買家佔絕大多數,個別項目中的佔比高達九成。此些買家會面對價格波動,影響交樓時按揭估值的風險。趁樓市氣氛好轉,曾選用建築期付款購入樓花的買家,或可考慮提早完交易,一方面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,另一方面也可獲得發展商一定比例的回贈。 在港府撤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