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

按揭估價對樓市的制約作用

年前筆者和友人閒談,朋友住在九龍一個樓齡約10年的連天台單位,實用面積1700平方呎,他考慮將單位以放盤價約8,000萬元放售,但一直乏人問津。

友人的開價邏輯是這樣的:大廈成交不多,對上一宗要上溯至2013年,正好是朋友單位同一坐向的中層標準單位,當時成交價約3,900萬元,他「參 考」一手住宅連天台特色單位與標準單位的差價幾近一倍,便定下8,000萬元的開價。雖然放盤後幾乎無人還價,但友人眼中,明明近2年樓價上升達2成,明 明新盤連天台特色單位較中層單位持續開價高出近倍,自然認為物業奇貨可居,靜待懂得欣賞單位特色的「有識之士」還價。

筆者好奇朋友是否可在合理時間內售出單位,便了解一下行情:雖然近2年樓價上升,但屋苑已有近2年未有成交(部分原因是罕有放盤),對上一宗成交就 是2年前 那個1,700呎單位以近3,900萬成交。再看看銀行估價,發現友人單位最高估值是4,875萬元,與朋友心水價的距離高達八成;再看看低一層不連天台 的單位,估價是4,770萬元。換言之,朋友心目中,單位多了一個天台,價值起碼應較標準單位上調幾成,但在銀行估價中,多了一個天台,單位只「增值」 2.2%(嚴格而言,天台帶來的附加價值是1.2%,因為同一大廈每層估價差幅已有約1%)。
由單位的估值,可以看到估價機制對樓市有一定制約作用(Restraining Effect):並不是有人願買,有人願賣,就是市價。即使朋友找到有識之士,願意以8,000萬元購入單位,由於估價不足,銀行很可能只會按估值及現時 的按揭指引批出按揭—估值4,875萬元單位,自用買家按揭成數上限5成,即只可借2,437.5萬元,買家首期開支達5,562.5萬元。估價機制的存 在,的確制約了樓市,減少出現大量非理性交易出現的機會。

值得思考的是:此種制約似乎只在二手樓市有效。朋友認為單位多了一個天台,價值起碼要上升一倍 —其主觀意願與推售特色單位的發展商如出一轍;分別是,發展商以超高溢價推出特色單位,一般不會有估價不足的問題,但在二手市場,發展商的成功經驗往往卻難以複製。

估價機制的制約作用在一、二手市場表現完全不同,有眾多原因。尤其是過去數年,本地一手市場出現一批內地買家,他們對本地樓價的資訊掌握未必充分、 不習慣在成交前先行為物業估價、甚至不需按揭融資,都削弱了按揭估價機制對一手樓開價的制約作用。此群未必完全了解本地樓市的買家,造就發展商點石成金, 輕易將單幢樓包裝為精品豪宅,將頂層連天台或低層連平台單位包裝為超高溢價的特色戶。

值得市場參與者留意的有兩點:隨港府推出針對非本地買家的辣招,外來買家佔一手市場的比重似見下跌,未來發展商以特色單位創造溢價,再由特色單位帶 動整個樓盤價格的空間會較前減少;其次是在一手市場以較高溢價購入特色單位的買家(不管其是本地或外來人士),將單位轉售時,始終會受制於估價機制,不宜 認定有關單位的溢價在二手市場亦可維持。

原文刊於dbc數碼電台 2015年7月8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容許強積金買樓 是否好主意

 踏入11月,樓市氣氛忽然轉靜,10月《施政報告》放寬按揭、11月初減息對樓市的刺激似乎都不大。在《施政報告》發表後,被問及會否考慮讓青年人以強積金作為置業首期,行政長官當時的回應是不排除可能性。究竟容許市民提取部分強積金置業,是否好主意? 繼2月《財政預算案》撤銷所有樓市辣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