佔領行動持續,多個民調反映佔領者以年輕人為主力;不論佔領行動如何完結,似乎都會影響政府未來的青年政策,包括住屋,有關政策的改動,對未來樓市的影響不容忽視。
前特首董建華成立智庫,被認為有意問鼎下屆特首的梁錦松發言是焦點之一,梁氏剖析年青人對建制的不滿,認為是與年青人向上流動的機會不足有關,甚至建議政
府、發展商在置業層面上向年輕人作出一定傾斜。另一邊廂,特首梁振英雖然身在北京出席APEC峰會,但也發表網誌,表明重視年輕人對「有其屋」的訴求。
將年輕人不滿與「買樓難」掛鈎
似乎現時建制一方,一定程度上將年輕人的不滿,與「買樓難」掛勾;並打算以降低年輕人置業難度的方式,減低年輕人的怨氣。如果年輕人的置業困難得以舒緩,是否便可令年輕一代對社會(或者說建制)的不滿降低,我們無從得知。但部分建制中人的解決方法,可能無助於處理問題。
據報,梁錦松建議,可否在私人土地和私人開發項目向年輕人置業傾斜。另一方面,研究香港周邊地區,例如與珠海、深圳合作,利用他們的土地資源,共創雙贏局面。
向深圳謀地 恐難解決問題
我們不知道有關建議是否意味在鄰近城市發展港人住宅,供負擔不了香港樓價的年輕人作為代替居所。在此先不討論技術問題,例如鄰近城市的土地成本其實也不便宜、港人北上置業後往來的交通問題等等;假設有關問題都被解決,恐怕有關處方亦難舒緩年輕人的民怨。
固然,世上的大都市如紐約、倫敦都有樓價高企的問題,美國人負擔不起紐約的樓價,便到新澤西居住好了。但香港的情況獨特-香港實行一國兩制,社會制度與毗
鄰的城市完全不同。在此情況下,「搬往毗鄰城市」帶來的不僅是居民的適應問題---單由經濟角度考慮,負擔不起核心地區樓價,退而求其次,搬到周邊地區,
是「天經地義」的。
現時年輕人的不滿,一定程度上是擔心兩制不保、又或香港愈來愈內地化、香港人的機會被外來人口分去。在此情況下,要香港年輕人在另一制的內地另覓居所,某
程度上反而印證了他們的憂慮----他們在香港的地位真的要被取代,連「居於香港」的簡單願望都難以落實,當他們居於毗鄰城市的「香港新城」時,怨氣真的
會減少嗎?
與其向早已都會化的鄰居謀求土地資源,倒不如理順本地的城市規劃,合理增加土地供應,令香港人可安心在香港居住,似乎才是更合理的房屋土地政策。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2014年11月12日
更多按揭資訊,請瀏覽按計劃網站
「宏觀論按」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,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,有關按揭、樓市評論的文章。 「按計劃有限公司」(按計劃)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,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。兩大服務範疇包括:「按揭理財」及「按揭轉介」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
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、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,各區「短炒獲利」的報道急增。不過,短炒獲利個案出現,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。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熵(Entropy)」,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。一個封閉系統,在大趨勢上,其熵...

-
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,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,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,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。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,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,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,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。 說中等收入家庭(定義是政府統計中,收...
-
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,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、低污染建材;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,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「綠色建築」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。但要留意,此類額外優惠,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,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。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,市場習慣,...
-
轉按市場活躍,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,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。不過,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。而較常見的,包括以下五種情況: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,一般情況下,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。但凡事有例外,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