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30日 星期四

收緊按揭的風險管理效果

金管局下周將向立法會提交財經簡報,部分數據已可在金管局網站看到,數據新意不多;以金融安全角度看,現時銀行按揭業務潛在的系統風險相當有限。此可說是多輪逆周期措施的效用。

根據金管局數據,數項關鍵的按揭數據都極為健康(見附表)。幾項數字中,拖欠比率其實一直偏低,2001年本地按揭拖欠比率處於高峰期的數字,大概相當於美國經濟環境較佳時的數字。拖欠比率低,反映按揭業務風險不高,某程度上解釋了何以本地按揭平均息率會較相宜。

平均按揭成數低 未來負資產規模受限
其他數字方面,9月份負資產按揭宗數是似有若無的1宗。新批按揭平均成數只有56%,較2009年下跌8個百分點;供款與入息比率亦維持在36%水平。意 以上數據表示,現時借取按揭人士,供款負擔不高,對加息有較大的應對能力;而且整體按揭成數低,即使樓價大跌3成,負資產增加的規模有限。

數字似乎十分健康,但同一份報告可能揭示潛伏中的問題。根據金管局將向立法會提交的數字,近幾年按揭貸款佔GDP比重一直維持在46%以下,較數年前只增長2、3個百分點。簡單來說,雖然坊間常說樓市瘋狂,但金管局的逆周期措施相當成功,按揭貸款佔GDP比重未見急增。

換一個角度看,如果金管局未有收緊按揭指引,在人人看好樓市的情況下,新按按揭成數、供款與入息比率維持高企之餘,按揭貸款佔GDP比重可能大增,萬一樓價下跌,將引發更嚴重的系統風險。

正好我們多次提到,近年金管局對按揭風險的認知,由金融體系擴及個人。「按揭貸款佔GDP比重」,可說是體系風險的重要指標,而新批按揭成數,以及供款入 息比率,卻是對體系以至個人都同樣重要的指標。後兩者維持偏低,意味整個金融系統以至個別借款人承受樓價波動的能力都大幅提高。
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 2014年10月29日

更多按揭資訊,請瀏覽按計劃網站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

 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、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,各區「短炒獲利」的報道急增。不過,短炒獲利個案出現,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。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熵(Entropy)」,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。一個封閉系統,在大趨勢上,其熵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