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宏觀論按」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,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,有關按揭、樓市評論的文章。 「按計劃有限公司」(按計劃)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,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。兩大服務範疇包括:「按揭理財」及「按揭轉介」
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
發展商或要回歸現實
政府推出買家印花稅(BSD),及加重額外印花稅(SSD)之後,二手市場成交量一直在低位徘徊,辣招後首個新盤,銷情亦偏淡。早前一眾發展商更透過地產建設商會,建議政府為BSD設定種種豁免;不過,以政治現實角度考慮,官方採納發展商建議的機會不大。
地產建設商會提出,BSD會影響香港自由經濟的形象,建議政府修訂BSD,包括:本港有限公司或家族基金購買物業,可獲豁免BSD、建議3000 萬元或以上豪宅可獲豁免BSD、並為BSD 設定「日落條款」,即何時取消推出有關稅項;建議豁免40年樓齡以上或收購空地持有80%業權的BSD等等。
政府不可能讓步
除了收購舊樓涉及社區重建,有一定豁免機會外,政府不大可能接受發展商其他建議。新一屆政府上任至今,可謂頭頭碰著黑,推出BSD及加重SSD是屈指可數受市民支持的措施,如果政府依循發展商建議,修訂BSD,等同政治自殺。
地產建設商會另外亦針對首次置業人士的需要提出兩項建議,包括建議豁免徵收首置人士印花稅,以及針對該類置業者放寬按揭成數至80%到90%。我們認為發展商有此建議,反映發展商已明白BSD已扭轉香港樓市生態,但他們似乎未想主動迎合新趨勢。
所謂新趨勢,是指在BSD推出後,境外買家(及公司名義置業)的需求受壓。拜人民幣匯價上升之賜,近年國內買家購置本地物業的比例逐步上升。由於香 港住宅供應本來已偏緊,加上一批國內買家進入市場,新盤價格持續走高,近兩年的一手住宅平均價已逾一千萬元,一手樓價已脫離本地一般人的購買力。
BSD推出後,大幅增加非本地買家的置業成本,可見將來,國內買家佔一手市場比例將持續偏低。發展商要賣樓,便只好以本地買家為銷售對象。
新盤開價須考慮本地承接力
新盤銷售對象是本地人,開價便不能不考慮本地人的承受能力。事實上,發展商亦知道,只要開價稍為合理,仍可做到貨如輪轉。現時政府傾向放寬土地供應,發展商不難補充土地;一手樓銷售便宜了,發展商手上的土地儲備補價亦將回落,對他們仍有好處。
只不過,發展商過了幾年有大量外來需求的好日子,即使知道環境有變,暫時仍不想下調新盤開價。想到的「解決方案」,便是希望政府以減收上車客印花稅、提高上車客按揭成數的方式,希望刺激市場成交。上車客成交多了,放盤的業主順利套現,便可承接高價新盤。
撇開減免初次置業人士印花稅的建議不提,「針對初次置業人士,放寬按揭成數至80%到90%」本身是偽命題。現時購置600萬元以下物業自用,本來就可透過按揭保險計劃,申造9成按揭;初次置業人士,大概也不會購置600萬元以上物業。
如果發展商真的希望照顧本地初次置業人士利益,簡單一點,為新盤開一個「現實價」,幫助會比提高按揭成數、減免印花稅更為直接。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12年12月15日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
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、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,各區「短炒獲利」的報道急增。不過,短炒獲利個案出現,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。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熵(Entropy)」,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。一個封閉系統,在大趨勢上,其熵...

-
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,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,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,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。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,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,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,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。 說中等收入家庭(定義是政府統計中,收...
-
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,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、低污染建材;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,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「綠色建築」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。但要留意,此類額外優惠,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,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。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,市場習慣,...
-
轉按市場活躍,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,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。不過,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。而較常見的,包括以下五種情況: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,一般情況下,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。但凡事有例外,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