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7日 星期三

寧願撻訂200萬!到底買家諗梗乜

按揭壓力測試的制度推出多年,但不時仍會看到準買家因「唔夠計」而撻訂的新聞。部份個案也許真的是買家經驗不足,不熟悉按揭申請的入息要求而出事;不過也有部分情況,所謂「唔夠計」可能只是藉口。

上星期有一宗二手住宅撻訂新聞,據報買家疑因未能通過銀行壓測而撻訂200萬元。同一宗新聞,可以有「表、裡」兩層解讀方式。

先說故事內容,據稱一名任職銀行的職員,簽約購下鄰近高鐵西九站的一個特色單位,作價逾3000萬元,並已支付200萬元訂金。其後買家發現自己收入不足以通過壓力測試,未能取得所需按揭貸款,決定撻訂,損失訂金。


表面的解讀自然是壓力測試被嚴格執行,引申的教訓,是準買家在入市之前,宜先了解壓力測試的相關規定,避免打錯算盤,損失訂金。

但在「裡」的一層,卻有更大的解讀空間。報導中的事主,為銀行從業員。雖然說銀行中人分工仔細,不一定每一個崗位都熟知按揭壓力測試要求;但「不熟悉」與「渾然不覺」仍是兩回事。作為業內人士,入市前完全疏忽計算壓力測試,仍是匪夷所思。尤其是涉及的物業作價較高,令人難以想像是置業初哥一時疏忽。

一個可能是:買家是因高鐵通車,看好區內樓市升幅潛力而入市。但貿易戰持續、股市大幅調整,樓市也開始出現減價現象,令買家臨時改變決定:與其依約高追入市,倒不如放棄訂金,再行觀察。另一個可能卻是在市場發現有類似的放盤,作價比自己之前的簽約購入的單位更便宜,甚至賠訂換購另一單位,也是除笨有精。此情況下,買家撻訂便是理性決定,而且未必是看淡後市。

當然,真實版本難以考究,但在市況波動之際,閱讀地產新聞時,不妨多加考慮故事表面之下的其他可能。
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8年11月7日
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按計劃以「專業服務、知識為本」的宗旨,為客戶提供有內容、有質素的服務。
重溫 500多篇【按計劃觀點】:http://bit.ly/2MDyTvO
Facebook: fb.com/pamortgage
🎥Youtube 頻道: http://bit.ly/2LwAPB0
按揭熱線:(852) 2167 1369
📱Whatsapp/Wechat: (852) 5596 6181
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銀行削減按揭優惠的影響

 2月港府撤辣後,一手成交量回升,一手貨尾存量開始下跌。但與此同時,大型銀行開始削減按揭優惠,也有個別中小型銀行表示按揭業務已達標,幾乎婉拒按揭申請。究竟銀行是否不再爭取按揭生意?銀行的取態,又對樓市有何影響? 在3月中,我們提到銀行削減現金回贈的理由:市場成交量回升,按揭借款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