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歸初年,港府曾有「7成家庭置業」的目標;後來因種種原因而未有再提及。近10年樓價持續上升,同期居於自置居所家庭比例卻反覆下跌,2017年數字跌穿5成。如果我們凍結人口增長,要自置居所比例回到10年前的水平,也欠缺10萬單位。
據統計處數據,2017年底,香港有49.5%家庭居於自置居所。對比起5年前,比例為53.5%,倒退4個百分點。自置居所比例倒退,原因並非很多家庭賣出自住樓,轉變身份為租客;而單純是私樓、居屋增長追不上家庭數目。
對比於2007年,當年有120.18萬家庭居於自置物業,2017年數字為125.81萬。換言之,其實10年來有更多家庭居於自置物業。奈何同期居屋只增加2000伙,私人住宅存量增加8.98萬伙,而整體家庭數量同期增加28.48萬戶。可供購買的單位大概只是同期家庭數目增長的1/3。結果便是自置居所比例反覆下跌。(公屋方面,總存量十年來增加9.3萬戶,即整體上住宅總存量十年增加18.4萬伙,也是大大落後於家庭數目增長)
首任行政長官董建華半年提出至2007年,有7成家庭居於自置居所的目標。據說當年的一個施政考慮,是自置比例較高的社會,民心較為穩定。至於近幾年社會怨氣增加,是否因為置業比率低,待考。
現時回首看舊事,先不說7成家庭置業的目標已變得遙不可及,單是要令自置居所比例重返10年前的水平(53.5%),也充滿挑戰。假設家庭數目不再增長,維持於253萬戶,便需要增加10萬戶可供發售住宅,而且新供應全由用家購入,自置比例方可回到十年前水平。
現時官方組織的土地供應大辯論,目標似乎是營造輿論,建立社會共識增加土地供應。如果社會達成共識,未來在各途徑增加土地供應引起的反對可能會減少,長遠有利於解決住宅供應不足的問題。相反,如果在「大辯論」之後,仍是人言人殊,辯論停不了,那未來的供應仍是不容樂觀。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18年5月2日
更多按揭資訊,請瀏覽按計劃網站
「宏觀論按」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,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,有關按揭、樓市評論的文章。 「按計劃有限公司」(按計劃)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,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。兩大服務範疇包括:「按揭理財」及「按揭轉介」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新需求將為樓市帶來長期支持
回顧2024年樓市,整體呈現量升價跌的趨勢。值得留意的是,一些利好因素其實在持續發酵,可能令2025年樓市有更強勢的好轉。 早前我們提及,2025年樓市有一個灰犀牛──人民幣滙價看跌,不利於港元計價的資產。但同樣地,另外一些中國因素卻可望對樓價帶來支持。香港政府在2022年底...
-
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,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、低污染建材;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,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「綠色建築」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。但要留意,此類額外優惠,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,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。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,市場習慣,...
-
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,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,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,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。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,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,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,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。 說中等收入家庭(定義是政府統計中,收...
-
轉按市場活躍,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,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。不過,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。而較常見的,包括以下五種情況: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,一般情況下,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。但凡事有例外,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