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8月30日 星期五

銀行審批按揭 會否轉趨積極?

 對於地產業界有指近來銀行對按揭業務不積極,上周金管局連同銀行公會幾家主要銀行開會,獲多家銀行承諾,可在收齊客戶文件後,在兩星期內發出按揭申請結果。不過,承諾是否代表銀行對按揭業務轉為積極,仍有待觀察。

2月港府撤辣後,一、二手市場成交量曾一度轉旺,但踏入5和6月,成交量已見放緩。有分析認為原因與銀行近月對按揭業務不積極有關,包括銀行審批按揭速度放慢,甚至向客戶表示:「暫時額度已滿」等。


 

雖然銀行高層在公開場合一直表示業務如常。不過,客觀數據顯示,銀行對按揭業務的確不如往年積極。

今年上半年住宅成交註冊金額約2423億元,與去年同期的2427億元相若,但按揭取用金額大致只為去年同期的四分三。可見市場上「銀行收緊按揭」的感覺,有一定事實根據。

在金管局與三家銀行代表會面後,最少已有6家主要銀行表明,可在收齊客戶文件後,兩周內會發出按揭申請的審批結果通知。初步可視為銀行業界向市場放出「沒有收緊,業務如常」的訊號。

不過,什麼是「收齊客戶文件」,並沒有完全客觀的標準,大有演繹的空間。對於現時/即將申請按揭的客戶來說,更不宜預設銀行一定可在兩星期內批出按揭。準買家不妨向賣方爭取較長,例如60天的成交期,以免按揭申請出現阻滯,影響交易。

客觀來說,在市場反映及金管局表態之外,利率因素可望促使銀行對按揭業務轉趨積極。在美元減息的預期下,本地定期存款利率、拆息都出現偷步下跌。例如一個月拆息在7月中大概在4.6厘水平,上周五已回落至4厘以下。如情況持續,銀行按揭業務的回報可望有輕微改善。如9月之後,美息下調,帶動銀行資金成本下跌,銀行的按揭胃納可望回升。

 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8月27日

 

2024年8月23日 星期五

別因減息預期而盲目入市

 美國的通脹數據放緩,市場對聯儲局減息的預期增強,部分人假設香港按揭利率也將大幅調低,成為買樓的好時機。但是香港樓市買家不宜僅憑美國利率走勢而入市。

大致上,本地主流意見認為,近2、3年的樓價下行,主要原因是本地銀行按揭利率受美息帶動而上升。現時市場既然預期美元利率快將下調,樓市受反方向動力推動而回升,又或至少止跌,已經成為業內人士的期望。但要留意,港元利率受美元利率帶動,但幅度往往並不一致。在美元利率下調的初期,港元按息未必有多少下調空間。

現時香港主流的按揭是拆息按揭。借款人每月的還款利率受港元拆息及最優惠利率左右。近年典型的新批核按揭條件是1個月拆息(最近約4.1厘)+130基點, 或最優惠利率(「大P」為6.125%)減200基點;兩者以低者為準,實際按揭利率約4.125%。


 

歷史數據顯示,香港按揭利率與美元利率「同向而不同步」,港元按揭利率與美元利率的步伐並不一致。在2022年開始的利率上升周期中,美國利率上升超500個基點,但本地按揭利率只上調約250個基點。

由2022年起,1個月拆息由0.2厘一度上升至約5厘,近期約在4.1厘徘徊,升幅略為落後於同期美國聯邦基金利率的加幅。而本地銀行最優惠利率在同期的升幅更只有87.5基點。

由於在美元利率上升時,港元最優惠利率滯後,即使聯儲局一如市場預期,在9月開始減息,港元最優惠利率暫時也欠缺下調空間。港元拆息下調的步伐可能較貼近美元利率(事實上近日有「偷步」下行的跡象,即美息未跌,港元拆息先行回落)。但由於上述的拆息按揭利率計算機制,拆息即使有所調整,暫時亦不會影響市場的按揭利率──一般香港人以約4厘償還按揭的情況,會持續一段時間。

更重要的是,香港住宅市場受多方面因素影響。在一手住宅潛在供應逾10萬個、經濟增長欠缺新動力的情況下,利率向下對樓宇成交的推動作用可能很有限。另一方面,美國今年大選局勢不明朗,美國長期利率政策仍難以預測。

精明的置業者,不應只着重於利率,更應考慮自身收入狀况和負擔能力。利率只能作為次要參考,而不是市場裏唯一的置業驅動因素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8月20日

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

新盤即供或建期選擇的消長

 發展商推出一手樓花,一般都會有「即供」、「建築期」(建期)兩種付款安排供買家選擇。過去一段時間,建期曾成為主流,但近半年情況有所改變,樓花成交中,選用即供付款的比例明顯回升。背後原因究竟是什麼?對樓市前景又有何啟示?

發展商推出未落成的項目(樓花),一般會提供最少兩種付款安排,第一種是物業未落成,買家已支付全額樓價,完成交易。由於通常會涉及樓花按揭,買家未入伙已開始供樓,市場習慣稱此種付款方式為「即供」。


 

相對來說,在樓花期只支付部分樓價(現時市場習慣為10%),待物業落成才支付餘額,便是「建築期」付款。

過去幾年,推出市場的樓花項目中,多數買家選用建期;去年底便有傳媒統計,新盤成交中,買家採用建築期付款比例高達80%。但今年的情況有變,部分新盤,即供付款佔比回升。例如7月開售的啟德新盤,約七成買家選用即供,約三成買家選用建期。

新盤選用即供的買家比例上升,有眾多可能的理由。其中之一是過去幾年以建期購入樓花的買家,在今年物業臨近入伙時,卻遇上估價不足,難以借取原本預期的按揭金額以完成交易。例如簽約購入1000萬元的單位,支付了100萬元的訂金。但物業估值下跌至850萬元,即使借入九成按揭,只可借入765萬元,買家仍需另外準備135萬元支付樓價餘額。那些未能籌措額外資金的買家,可能被迫取消交易、損失訂金。

在樓市調整下,那些有置業需求的買家,即使不在意一時的樓價升跌,耳聞目睹入伙樓花估價不足的消息,也可能會擔心同類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。對他們來說,又要達成置業目標,又要避開估價不足的風險,一個合理的選擇便是選用即供期入市。有此類考量的買家愈多,樓花項目中選用即供的買家比例自然回升。

當然,「即供/建期」的付款比例,在不同新盤中各有不同。例如在7月開售的一個細價盤,大概一半推售單位折實價在300萬元以下。對此個新盤的買家來說,即使未來有估價不足的風險,需要籌措完成交易的金額也不會太大,此項目的成交中,大概約有六成買家選用建期付款。

值得留意的是,如果「即供付款較安全」成為準買家的共識,對一手市場的生態可能有一定影響。例如對換樓客來說,如要選用即供付款購入單位,便需要同時應付新舊物業兩筆按揭支出,對收入有較高需求。那些收入只可應付一個物業供款的買家,既不能選用即供付款,又擔心選用建期可能面對估價不足的風險,便可能會待心儀物業臨近交樓才入市。在市場對樓價企穩恢復信心前,中高價樓花的去貨速度可能持續放緩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8月13日

2024年8月9日 星期五

按保放寬出租 撤辣之後是加甜?

按揭證券公司在8月2日突然宣布按揭保險計劃的新安排,在個別情況下,考慮批准以按保入市的業主將物業出租。在2月「撤辣」威力減弱之際,上述行動是否顯示當局為「加甜」試溫?

2月底港府取消所有樓市辣稅、金管局上調七成按揭適用範圍、暫停按揭壓力測試,被市場形容為「撤辣」。其後的3、4月,一、二手成交急升。但撤辣的推動力未能維持太久,樓價及成交量都出現先升後回。市場開始出現「撤辣不足、需要加甜」的聲音,呼籲政府推出刺激樓市措施。上周由金管局全資擁有的按證公司調整按保,考慮批准業主將物業出租,便被部分人士認為是「加甜」的先聲。

過去按證公司多次表明,按揭保險是為了自住買家而設。不單申請按保時需申明物業用於自住,按證公司更會每年抽樣發信予借款人,要求他們聲明物業仍然用於自住、並提供居住證明等。過去也有虛報自住的業主被控入罪的個案。但暫時而言,不宜將上周的政策調整視為官方「加甜」的第一步。


 

按證公司表明會在三個情況下考慮批准按保借款人的出租要求,即家庭將有新生嬰兒或領養兒童、業主失業,以及其他特別需要。

首兩個條件合理而且客觀。以條件1為例,業主買樓時,可能先購入小單位,到了規劃生育時才發現空間不足;但又受限於財政原因,難以換樓,甚至因為樓價較購入時下跌,難以將物業出售。容許這些業主將物業出租,可說合情合理。同樣,業主失業,可能一時財困,如果可以把自住物業出租,有助解決他們的問題。據了解,以上述理由申請將物業出租,需要提供相關證明文件,例如醫生發出的懷孕證明、公司信等。單純「打算生兒育女」並不是可接受的理由。

至於第三項「特別需要」看來有一定主觀成份,筆者想到的可能理由包括工作/子女上學地區變換等,至於執行時的彈性有多大,便有等時間觀察。

在微觀層面,那些曾經透過按保入市,而現時正好因為家庭、工作因素而有需要將物業出租的業主,不妨考慮申請豁免,將物業出租。或者轉為「雙租族」(一方面租住居所,同時有物業出租),或者搬回老家,將物業出租以應付按揭還款。但對投資者來說,估計難以透過按保以放大按揭槓桿。

在宏觀層面來說,措施料不會對樓市有明顯刺激作用,由於申請將按保物業出租有一定條件,而且有多個限制。一般情況下,業主不可持有其他香港住宅、獲准將物業出租的業主,需在豁免期內以香港為主要居住地、業主的配偶也不會在香港購入其他住宅。與其說措施是「刺激樓市」(加甜),不如說是類似房委會容許未完成補價,又有突發需要的居屋業主將物業加按的人性化措施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 2024年8月6日

2024年8月2日 星期五

永恒的誤會──按揭成數與風險

 每一次討論「負資產」,市場上主流的意見都是認為「借取高成數按揭有較高機會成為負資產」。引伸的建議是,要避開「物業成為負資產」的風險,應控制自己的按揭成數。此可說是一個永恒的誤會。

所謂風險,指可能出現的損害;風險管理,就是在可能的損害出現前的應對措施。且看以下例子,再判斷何者風險較高。

甲、乙、丙三人,月入都是10萬元,都有流動現金500萬元。

甲購置樓價960萬元物業,按揭成數五成,借款額480萬元,支付首期480萬元,置業後流動資金20萬元;乙購置樓價600萬元物業,按揭成數五成,借款額300萬元,支付首期300萬元,置業後流動資金200萬元;丙購置樓價600萬元物業,按揭成數八成,借款額480萬元,支付首期120萬元,置業後流動資金380萬元。


 

一般人應該會同意,乙的入市方案,風險會較甲低。甲和乙的按揭成數明明一樣,但乙的按揭貸款額較低,可見風險管理的關鍵按揭額/每月還款相對於收入的比率,而不是按揭成數。

更有意思的是甲與丙的比較,兩者的借款額一樣,丙的按揭成數甚至較高,但多數人應該同意,丙的入市方案較為穩健──留下較多現金應付未來需要。

至於乙與丙二人,購置物業的樓價一樣,而按揭成數不同,何者風險較高,便未必容易達成共識。乙的借款額低,每月供款支出亦低,未來按息上升所受影響亦較少,但代價是傍身的資金減少;而丙的情況正正相反,借貸額較高,但留下的現金亦較高。宏亞按揭在市場上提供正規高成數按揭多年,由貸款人的角度看,丙的借款額雖然較乙為高,但整體樓按負擔不算重,借款額僅為年收入4倍,以25年還款計,每月還款佔收入26%,處於健康水平。

當然,如果一定要爭論,上述三個方案之外,也存在第四個甚至更多的方案,例如購置價格更低的物業,例如500萬元,按揭成數六成;便可以同時保留更多資金,也可將按揭成數降低。但代價自然是犧牲物業質素。

比較過不同的個案後,我們再回頭看坊間所說的「高成數按揭風險較高」是什麼意思。坊間常說:「按揭成數高,風險亦高」一般指在低首期、高按揭成數的情況下,一旦樓價回落,物業便成為負資產。此說法無錯,但「負資產風險」主要是針對貸款人,而不是借款人的風險。對貸款人來說,貸款抵押資不抵債,一旦借款人斷供,貸款人便會蒙受損失。但對借款人來說,物業成為負資產,假設其他條件(如按息)不變,日常財政其實不會有任何改變。

我們並不是主張任何情況下都應該用高成數、低首期的策略入市,但上述案例提醒大家,按揭風險管理的重點,是控制借款總額相對於收入,處於一個合理水平;成數不是關鍵,在一些情況下,高成數按揭反而是控制風險的相宜措施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7月30日

銀行取態趨積極 建期按揭問題待解決

  多家大型銀行近日再度推出樓按現金回贈;加上金管局關注下,銀行審批按揭流程恢復正常,顯示銀行對按揭業務轉趨積極。新入市的買家暫時不必擔心銀行取態影響按揭審批。不過,早兩年以建築期入市的新盤買家,面對的按揭問題仍有待解決。 8月底金管局與銀行開會後,多家銀行承諾,在收齊所需文件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