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美國聯儲局加息0.75厘,本地市場焦點之一是金管局兩日內承接港元沽盤,總額達348億元,有人憂慮,如果美國持續加息,以每星期幾百億元的流失速度,銀行體系結餘很快「清零」,港息可能會急升,甚至會影響聯繫滙率。究竟實際情況是否如此?
銀行體系結餘是指銀行存於金管局的儲備結餘,以及各銀行之間的交易結算餘額;數字增加時反映資金流入港元體系,數字下跌時反映資金流出。結餘數字近幾年處於幾千億元的水平,代表市場有大量閒置資金(所以反映資金供求的拆息,處於偏低水平);但在聯滙機制下,就算結餘處於幾億元,也屬正常;簡單講,銀行體系結餘就算「清零」,也不會影響聯繫滙率。
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,銀行體系結餘長期在數十億元水平,當時的拆息並不特別偏高;極端例子是2003年中,銀行體系結餘只得數億元,而1個月拆息也只是1厘多。大致上,結餘愈高,拆息愈低,但兩者並沒有線性關係,例如2019年底至2020年初,當時銀行體系有500億、600億元,遠高於2003年;但1個月拆息卻在2厘多水平,遠高於2003年中。
結餘減少,反映資金流出港元體系,流動性減少,「價格」(資金的價格即利率)便會上升。但要留意,現時看來資金流出港元體系的主要原因是套息,因為港元利息低於美元,投資者轉為持有美元。但當結餘減少,港元利率回升至貼近美息時,套息的誘因便會減少、銀行體系結餘下跌的速度便會放慢。當然,問題是沒有人可準確計算港美息差要收窄至什麼水平,銀行體系結餘跌幅才會放慢。
不過,結餘減少不影響聯滙制度,卻可能影響最優惠利率(Prime Rate,簡稱P),上一個加息周期,美息上升2.25厘,P只上升了0.125厘。由於多數H按都有與P掛鈎的鎖息安排,上一次P只是微升,制約了本地實際按息的升幅。如果本次加息周期情況類似,P的加幅亦可能較有限。坊間一個流行的觀點是銀行體系結餘要跌至1000億元以下,P才有上升的壓力。此觀點的基礎是2018年,當美國多次加息、本地銀行結餘跌穿1000億元以後不久,本地銀行便隨美息上升而輕微提高最優惠利率。
要留意的是,今年美息已累升1.5厘,聯儲局放出的聲氣,年內美息尚有約1.7厘的上升空間,明年加息也會持續。今次加息周期的美息上升幅度遠大於上一次,如無意外,今年底起,最優惠利率會開始上升,而且幅度會較上次為大,供樓人士對此宜有心理及財政準備。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2年6月21日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