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0月9日 星期二

滯脹是更大問題

最優惠利率回升,暫時看來對樓市的影響未算太大。反而貿易戰持續,環球債市均見拋售,是否預告新一輪滯脹來臨,中長線更值得置業人士留意。

不少分析均已指出,單是加息,不見得會令樓價下跌。遠的不說,2003年前後,香港樓價觸底回升,當時正好處於加息周期,最優惠利率反覆上升至2006年,累積升幅3厘,期間樓價一直回升。究其原因,在經濟增長的大環境下,輕微加息的負面作用相當有限;相反而言,如果經濟欠增長,那麼即使減息,資產價格也會受壓;如果在經濟欠增長之時,利率又告上升,壓力便更大。


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,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各國增加貨幣供應,資產價格應勢上升,但通脹卻維持偏低水平。現象的解釋眾多,其中之一是中國的生產力強勁,價廉物美的出口,抵消了貨幣增加的影響。

通脹+低增長成新常態?
近兩年多國央行收水,理論上,貨幣供應增速放緩,通脹應該更易受控。但貿易戰白熱化,中美互相加徵關稅,卻可能刺激入口貨價上升。外加美國制裁伊朗,原油價格上升。通脹預期升溫,反映在債市,多國國債均見拋售潮,孳息上升。未來低增長環境下的通脹,或成新常態。

債券市場的訊號,預示未來通脹可能較過去10年為高。美國的增長是否可維持暫且不論,其他國家包括中國的增長似乎難免放緩,香港過去一段長時間的增長較中國低一截,再下調一下,經濟增長似有若無又碰上通脹,便成了典型的滯脹。在滯脹環境,經濟增長(及個人收入)升幅有限,但通脹、利率卻偏高,對小市民的財政會構成較大壓力。

當然,局勢發展充滿變數,向壞的方向想,可能會擔心中美進入新冷戰,就算不會擦槍走火,貿易量下跌之下,經濟增長也難以樂觀。但另一方面,中美的衝突雖然涉及意識形態,但程度又比不上上世紀八十年代列根總統視蘇聯為邪惡帝國般極端。如果傳統經濟學有關貿易的理論仍然正確,貿易戰會令中美各蒙其害,在美國中期選舉後,兩國未必不能找到下台階令戰火降溫。

大環境充滿變數,小業主可做的,仍是持盈保泰,避免作出高風險的借貸,為未來變化預留財政上的緩衝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8年10月9日

更多按揭資訊,請瀏覽按計劃網站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由《唐伯虎點秋香》看按息是高是低

 2024年樓市成交價雖然仍有調整,但成交量回升,背後因素之一是全年按息下調0.625厘。有指今年按息的下調幅度有限,按息利好樓市的因素消減。但此觀點忽視了其他座標因素的影響。 早前網上有一個熱門討論:某位女歌手是否靚女。本來靚女與否,純屬各花入各眼,就算再花時間討論,也不會達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