港府加辣後,部分資金轉投印花稅較相宜的車位,推高了車位的成交價。港島一個新盤的兩個車位以約900萬元成交,有指價錢都可以買一個太古城單位了。此是典型的本土視野,以本地住宅價格作為比較車位價錢是否合理的座標。很少有人想到,其實市場有大批買家,衡量價值的座標體系完全不同。
近日資金追捧車位,令車位租金回報率開始下跌,平均只有2、3厘水平。以本地視野看,投資車位的吸引力開始下跌。問題是,換一個視角,結論可能完全不一樣。
假設你是來自內地的投資者,你偏好投資房地產,考慮租金回報時,你比較的回報率,便未必是香港的車位與香港的住宅單位。原來內地的大城市,例如北京和上海,住宅租金回報率只有約1厘。座標一轉,香港的車位及單位的回報率,看來便相當吸引。更重要的是,資金來港,可能意不在租金回報──雖然不少香港人認為一國兩制日漸變調,但對很多內地人來說,香港仍然有莫大吸引力──資訊及出入境仍然自由、特區護照遠較中國護照方便、食物大致安全、資金流動自由方便配置,以及空氣污染問題比北方好得多。
港人習慣擁有或視為平常的制度優勢,內地人雖不宣諸於口,卻甘之如飴。
新港人遍及全階層
當然,港府加辣後,內地人在香港購置住宅,印花稅支出高達樓價30%,不可謂不高。但需留意,有大量新香港人已經取得永久居民身份,置業毋須付高額稅費;不過,他們的視野和衡量價值的座標,卻是一時三刻難以改變。
一般港人日常用語,把1997年主權移交後移入的稱為新香港人,保守估計,佔人口比率大概在八分一左右:單程證每年來港人數4、5萬人,20年下來總數約100萬人。2003年後,港府推出輸入優才計劃,至2015年底,累積共83685名內地人才由此途徑來港。
另一個投資移民計劃於2015年終止接受申請,至2016年6月,有29366宗申請獲批;其中,28564宗獲批個案為已取得外國居留權的中國籍人士。再加上2008年港府推出非本地畢業生留港/回港就業安排,中國內地來港畢業生可留港12個月,有工作的話可持續留港,2015年港府估計已有16萬人由此居留香港。
以上幾個計劃的留港人士,住滿7年即成永久居民,這些專才和本地大學的內地生,有多少人最終會留下長期定居,難以估計,但他們涉及由草根至富豪的各階層,在港工作或留學,已經即時增加住屋需要,未來如決定定居,亦將進一步推高私樓需求。
排外的時效謬誤
最後也要考慮一批另類的香港人,法律上在香港出生的華人就是永久居民,2004至2012年有近19萬父母均非香港人的雙非嬰在香港出生,其後港府以行政手段減少內地孕婦來港,數字才告下跌。這批雙非嬰的父母,未來可能以家庭團聚理由以單程證來港定居。要留意大部分雙非家庭家境其實不錯,在大陸都是中產階層;此類家庭未來可能進一步改變新來港人士的住屋需求。
有人說,眾多專材和投資計劃,加上內地生留港,背後有政治原因,是耶非耶,可另外討論。單純由經濟角度考慮,內地移民為人口增長主要來源的情況已成定局。土生土長香港仔眼中的天價成交,在新港人心中卻可能是價廉物美。評估未來樓市走向時,人口結構的變化已是難以忽略的因素。
過去10年,新香港人數量大幅增加,相信只是開始,在往後這些新晉將涉足經濟以外的政冶和社會轉化。所以今天「港獨排外」被廣泛認為只是偽命題,筆者認為,真正原因不在於獨立可不可能或成不成事。而是一葉輕舟的時不予我,一切都不復返罷了!站在現實主義立場,與其講獨,不如討論新舊港人如何整合、融合、又或是契合才對?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16年12月12日
「宏觀論按」 為宏亞按揭集團旗下按計劃的網誌,集中發布按計劃於不同媒體撰寫,有關按揭、樓市評論的文章。 「按計劃有限公司」(按計劃)是宏亞按揭集團成員之一,提供專業的一站式按揭顧問服務。兩大服務範疇包括:「按揭理財」及「按揭轉介」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
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、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,各區「短炒獲利」的報道急增。不過,短炒獲利個案出現,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。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熵(Entropy)」,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。一個封閉系統,在大趨勢上,其熵...

-
有機構發表報告指香港房地產風險偏高,理由之一是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要儲蓄逾20年,才可應付一般單位的樓價,數據較其他大城市更為嚴重。但正如我們過去多次提出,香港中等收入家庭負擔不了一般單位樓價,可能是民怨高的原因之一,卻未必反映樓市風險過高。 說中等收入家庭(定義是政府統計中,收...
-
社會愈來愈重視環保,發展商會標榜使用節能技術、低污染建材;銀行為鼓勵環保建築,也會為符合指定條件的「綠色建築」物業提供較多的按揭優惠。但要留意,此類額外優惠,也會受監管機構的指引限制,例如說額外的現金回贈便可能影響按揭成數。 回贈限制不可超額 按揭市場競爭激烈,市場習慣,...
-
轉按市場活躍,即使近日銀行上調新做按揭利率,一般估計也不會削弱業主的轉按意欲。不過,市場上卻總有業主因種種原因而未能轉按。而較常見的,包括以下五種情況: 估值不足 近十年樓價輾轉上升,一般情況下,轉按不會出現估價不足的問題。但凡事有例外,最常見的是以發展商高成數按揭入..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