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

現金回贈回升 銀行樓按業務趨積極

 近日多家主要銀行陸續恢復為新按揭客戶提供現金回贈,這反映了銀行對按揭業務的胃口好轉,有助於穩定市場氣氛,對於目前方向未明的樓市來說,這是一個好消息。

香港人對於借取樓宇按揭可獲現金回贈可能已經習以為常。在回贈比率最高的時候,現金回贈曾高達按揭貸款額的2%以上。考慮到當時一般按揭利率只有2%,回贈相當於銀行可收取的一年利息。

然而,這些按揭貸款優惠並非必然。今年上半年,在大銀行帶頭下,多家銀行紛紛削減向按揭客戶提供的現金回贈等優惠,部分銀行甚至「回贈清零」,即不再向借款人提供回贈。


 

事實上,銀行為按揭客戶提供多少優惠,可以視為銀行是否積極爭取按揭業務的晴雨表:整體上,當銀行為按揭客戶提供較多優惠時,代表他們對按揭業務積極,對借款人來說,不但可獲得較多優惠,往往也代表審批較為寬鬆;相反,當銀行削減按揭優惠時,通常也代表銀行對選擇按揭客戶更為挑剔。銀行收緊按揭批核標準,也使得市場上樂觀的投資者透過銀行融資進入市場的難度增加。

然而,自9月開始,多家銀行再次提高按揭客戶的現金回贈,而11月銀行的現金回贈更有所提升;其中一家大型銀行為貸款額800萬元以上的按揭客戶,提供貸款額0.3%的回贈。

雖然與高峰期相比,現時銀行按揭的回贈比率大不如前,但回贈由高至低,由低至無,再由無至有,甚至慢慢回升,這反映銀行對按揭市場的胃口再度提高,對於穩定樓市具有積極作用。

銀行按揭優惠的增加,可能預示銀行對按揭市場的信心正在回升。隨着銀行提高按揭客戶的回贈,市場上的按揭需求,尤其是轉按需求,可能會有所增加。

總的來說,銀行再次提高按揭客戶的現金回贈是一個積極訊號,對於市場的穩定和活躍都有正面影響。這種調整有望為自住用家和投資者提供更多融資機會,也有助於樓市的健康發展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11月26日

2024年11月22日 星期五

容許強積金買樓 是否好主意

 踏入11月,樓市氣氛忽然轉靜,10月《施政報告》放寬按揭、11月初減息對樓市的刺激似乎都不大。在《施政報告》發表後,被問及會否考慮讓青年人以強積金作為置業首期,行政長官當時的回應是不排除可能性。究竟容許市民提取部分強積金置業,是否好主意?

繼2月《財政預算案》撤銷所有樓市辣稅後,政府再於10月《施政報告》放寬按揭指引。2月減辣稅之後,3月一手住宅成交曾創出一手住宅條例在2013年實施以來的單月新高紀錄──逾4000宗成交,但之後成交反覆回落,8、9月一手成交均不逾千宗。而在10月《施政報告》放寬按揭後,10月下半月多個一手盤熱銷,全月成交近3000宗。但踏入11月,整體市場氣氛又再轉靜,至17日,一手成交量只在500宗水平,而且尚未有大型新盤開價。

由於「樓市辣招」都已撤銷,「辣」已減無可減。如政府要支持樓市,可能需要為樓市「加甜」。那麼,容許以強積金買樓,對刺激樓市又是否有用?


 

從表面看,容許市民以強積金作首期有一定好處,首先自然是可提振置業需求,其次是現行的強積金,市民大致上只可在65歲退休或永久離港等少數情況下提取,一般人對管理強積金似乎都是消極管理。容許市民提取部分供款置業,可能有助提升市民對管理自己強積金戶口的積極性。在市民角度,如部分強積金可轉作置業用途,亦有助減少儲首期的時間。

不過,有關構思的缺點也明顯,要令到「提取強積金作首期」對準買家有實際作用,容許提取的金額不會太少,總不可能只容許供款人提取一萬幾千以減輕首期支出。但強積金原意是供市民用於退休生活,如容許供款人提早大額提取作置業用途,可能會令退休時所得金額減少,影響退休後的財務安全。

另一個現實問題是,香港的強積金供款相對偏低(每月僱主、僱員的強制供款上限共3000元),令多數人的強積金戶口結餘數目不如想像中高。假設進入職場約10年人士,如果他們月月以強制性額度供款,10年的本金投入亦只會有36萬元。而事實上,10月強積金成員平均戶口結餘只是27.2萬元,比以上的模擬情景更低。

當然,強積金計劃也不乏高額結餘賬戶,在2021年,賬戶結餘在100萬元以上的賬戶約10萬個。但估計這些大額賬戶,會是以加入計劃多年的僱員為主,未必符合「讓青年人以部分強積金供款支付置業首期」的原建議。

撇開「動用部分強積金買樓」,會不會影響未來退休安排的理論不談,現實是即使容許青年人調動部分強積金作置業首期,受限於強積金平均賬戶結餘金額偏低,對樓市的實際刺激也不會太大。

 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11月19日

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

大選過後 美國利率走向增變數

 美國大選塵埃落定,特朗普重回白宮也為美國息口走勢帶來新變數。特朗普在競選時提出的經濟政策,很可能會刺激美國通脹上升。市場原對聯儲局在未來兩年持續減息的期望,亦可能落空。

在美國大選之前聯儲局最後一次公開的利率點陣圖,反映聯邦基金利率在2027年的預估中值為2.9%。換句話說,委員們預期2024年至2026年持續減息。此種預估的基礎,是聯儲局相信通脹受控。但特朗普重返白宮可能會帶來一些變數。

特朗普主張上調入口關稅,同時提出削減入息稅,這些舉措可能會刺激通貨膨脹,進而影響貨幣政策的走向。在上一任期內,特朗普展開貿易戰,結果聯儲局基金利率在2016至2019年都處於上升趨勢,直到新冠疫情爆發才開始減息。


 

值得注意的是,除了贏得總統大選外,共和黨已經確定取得參議院控制權,執筆時眾議院改選仍有幾席未有最後結果,但大概率共和黨也可成功在眾議院過半:下一次中期大選(2026年)之前,共和黨總統要推行的政策不會受到有力阻礙。選舉時提出的加關稅、減入息稅措施,有可能完全落實。在此種情況下,聯儲局是否可持續減息,甚至美息會否調頭回升,情況並不明朗。

就香港本地銀行而言,在2022年開始的加息周期中,在聯邦基金利率上升逾5厘的情況下,本地最優惠利率僅上調了87.5個基點;然而,在今天年美國減息75個基點後,香港的最優惠利率已經下降了50個基點。即使美國再次降息,香港的利率空間也將受到限制。

9月及11月本地銀行下調最優惠利率的幅度,對借款人及地產市場來說,可說是喜出望外。但由另一個角度看,即使往後美息持續回落,港元最優惠利率的調整空間亦相當有限。而市場現時需要考慮的是:明年特朗普上任後,對競選承諾兌現程度、其經濟措施將如何刺激通脹,以至美國利率會否調頭回升。

總的而言,未來幾年的貨幣政策和經濟走勢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。對有意置業的準買家來說,雖然官方已取消申請按揭的壓力測試,但在利率走勢未明朗的情況下,在計算按揭負擔時,不應過於進取,宜自行設定一些財務緩衝,以應付可能出現的利率變化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11月12日

2024年11月8日 星期五

負資產影響換樓?

 第三季負資產按揭數字升穿4萬宗,但整體上負資產按揭客戶還款紀律維持良好,9月底只有53宗負資產按揭出現3個月以上的逾期還款。有意見認為,負資產增加,可能影響業主的換樓決定,但此類意見,可能欠缺周全。

不少業內人士曾指出,樓價下跌,物業成為負資產,一般情況下不會影響借款人的日常財務情況。買入樓價600萬元的物業,借了九成按揭,欠銀行540萬元,此筆欠款不會因為抵押品的市值升降而改變。反而利率正好進入下行周期,多數借款人的每月還款會有所下調。

物業是否負資產,對借款人的心理影響大於日常財務影響,但有意見認為,負資產增加,可能會影響這些業主的換樓計劃。大致上,其論據是負資產業主如有需要換樓,在賣出舊居時,不但不可以套現作新居首期;更需要額外資金償還舊居按揭(所謂「抬錢賣樓」),情況可能會窒礙換樓。


 

此說法最大的問題是把焦點過度集中在借款人的抵押物業估值上,沒有考慮到「負資產」成為議題,是因為整體上樓價下跌。負資產業主要換樓時,固然會出現「要準備資金賣出舊居」的問題,但其換樓目標的價格,如無意外也會隨大市下調,所需首期下跌。

以一個2年前樓價600萬元物業,買家以九成按揭入市個案為例。假設樓價2年下跌25%,現時大概欠銀行520萬元,物業估值450萬元。以市價賣樓的話,他要準備70萬元資金償還樓按餘額與市值的差價。就此而言,換樓時,現有物業是負資產,當然比物業不是負資產有更高的資金要求。

不過,如果把視野拉闊一點,整體樓價於過去2年都有所調整。負資產業主會因為物業資不抵債,賣樓時需要準備額外資金償還原有按揭。惟其目標新居的首期,也會因為價格下調而減少。以2年前樓價1000萬元物業為例,現時市值可能是750萬元,以七成按揭計,購買同一個物業,他的首期支付會減少75萬元,完全抵消償還舊居按揭所需支出。此外,由於新居按揭額隨樓價下調,供樓負擔甚至有所減少。

當然,物業的負資產程度、目標新居的價格變化,以及新居按揭成數都因人而異。A想換樓的目標物業,跌幅可能較大,完全抵消償還舊居按揭所需資金。而B可能負資產程度較高、目標新居的樓價降幅又不大,換樓難度有所上升。但大致上來說,負資產個案增加是因為大市價格調整,而考慮到整體樓價下跌,換樓客的新居首期支出亦理應有所下調。所謂「平買平賣」,負資產現象對於換樓鏈的負面影響,其實相當有限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11月5日

2024年11月1日 星期五

收租門檻下跌 買樓收租應如何計數?

 《施政報告》調整按揭政策,對用家未有太直接的影響,反而是將買樓收租的門檻大幅下調。包括首期支出、申請按揭所需收入,均大幅下調。在市場憧憬按息下跌、租金上升,可能會吸引新晉投資者入市。但在名義租金回報率外,投資者入市又有什麼其他需要注意的支出?

在《施政報告》放寬按揭之前,已經持有一個按揭物業的人士,購買另一個物業,按揭成數上限是六成,而新舊物業按揭的總供款,不可高於月入四成。

以持有一個自住物業,現時每月按揭還款1萬元的人士為例。如果他在《施政報告》發表前購買一個600萬元的物業,可獲的按揭成數上限為360萬元。360萬元的投資物業按揭,如果以市場利率(3.875厘)、30年還款期為計,月供16929元,連同自用物業按揭每月1萬元的還款,他月入需要達67322元才可獲批按揭。而且他要有240萬元的閒資,才足夠支付收租物業的首期。


 

在按揭放寬之後,自用、非自用按揭的標準成數都是七成。而所有物業的按揭還款佔入息比率(DSR),也上調至五成。同樣以持有一個自住物業,每月按揭還款1萬元的人士為例。如果他在《施政報告》後購買一個600萬元物業,可獲的按揭成數上限為420萬元,以市場利率(3.875厘)、30年還款期為計,月供19750元。連同自用物業按揭每月1萬元的還款,他月入只需在5.95萬元以上,便可滿足DSR的要求。當然,首期支出也大減至180萬元。

按資物業按揭門檻下調;加上年初港府取消所有針對投資者的印花稅、市場預期按息下調、租金在專才、非本地學生湧入下持續上升,可能會吸引一些投資初哥入市,買樓收租。不過,對於初次買樓收租的買家來說,單是計算回報,也有不少地方要注意。

差餉物業估價署有定期發表不同住宅物業的「租金回報率」,當中A類住宅(面積40方米以下)單位的租金回報率,已由2021年低位的2.3%,上升至今年8月的3.7%。名義上的租金回報率已較絕大部分本地銀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為高。

要留意的是,一般租金回報率計算方式,是市值年租金/物業市值。但買樓收租,其實有很多額外支出,例如單位的差餉(沒有寬免的情況下,為租值5%)、地租(大致上來說,界限街以北、1985年以後獲批或續約地契的物業都要支付,為租值3%)、物業管理費,視乎租賃雙方議定,現時市場習慣多由業主支付。

同樣,租賃的代理佣金(市場習慣為租客、業主各付月租的一半)、物業維修的費用、以至物業稅(扣除出租支出後實際收入的15%),一般都不會反映在租務回報率上,但卻在在影響投資者的實際收益。

整體來說,在放寬按揭成數、下調DSR要求後,市場上的投資者入市比例應該有所提高。至於現水平的租金回報是否吸引,準包租公、包租婆們,便需要細心計算了。

 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10月29日

新盤回贈對按揭估值影響

 新盤為吸引買家,總有不同的優惠,最常見的包括不同名目的折扣及回贈。表面看來,兩者分別不大。其實,對買家來說,通常情況下,折扣會比回贈較為實在。 新盤開售,會有多個價格,一個是價單上未扣除任何折扣的售價(Price);另一個是扣除所有折扣後的成交價(Purchase Pric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