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

成交價偏離估價的按揭影響

買二手樓自然要討價還價,對買家來說,最好以低於市價入貨。但成交價並非愈低愈好,成近價如果遠低於銀行估價,甚至會影響按揭申請。市場也不時出現「筍盤」因成交價太低,而被銀行拒批按揭的個案。

早前市場有一宗成交,單位在多家銀行的估值約1,100萬元,而一位買家與業主達成協議,議定成交價為880萬元,成交價與估值差距達2成。買家持臨約向多家銀行申請按揭,結果都是拒批。


 

銀行拒為成交價遠低於估價的物業提供按揭,原因是擔憂買賣雙方在背後有洗黑錢等不法操作,又或物業有銀行未及發現的隱藏問題。尤其有兩類情況較易觸發銀行懷疑:其一是成交個案單單涉及買賣雙方、沒有經物業代理仲介。其二是估值高於按揭保險適用範圍,而成交價又處於可申請按保的範圍,銀行會懷疑成交價被人為壓低。

成交價偏離估值1成已可觸發戒心

至於何謂大幅偏低,並沒有一致的標準,一般而言,成交價低於銀行估值10%,已可能觸發銀行的戒心。此種疑慮並非無的放矢,尤其是現時是大致是賣方市場,就算賣方急於套現,只要叫價略低於市價,應該已可在合理時間內放售單位。成交價大幅偏離市場估值,難免引起懷疑。

對於買方而言,如果真的在討價還價後,成交價遠低於市場估價,惟有提供合理原因(例如裝修殘舊、景觀因規劃有變等),多向幾家銀行申請,希望有銀行處理的彈性較大而批出按揭,從而完成交易。

 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1年8月25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

 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、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,各區「短炒獲利」的報道急增。不過,短炒獲利個案出現,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。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熵(Entropy)」,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。一個封閉系統,在大趨勢上,其熵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