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9月2日 星期四

置業階梯的概念問題

 

特首出席《施政報告》諮詢會,指從綠置居、居屋到首置上車盤,現時已有完整的置業階梯以切合不同人士的需要及能力。問題是,如果置業階梯已經完整,為何市民在住屋問題上仍是諸多不滿?

表面上,售價由高至低,從私人住宅到綠置居,似乎已對應不同家庭的負擔能力,但此個完整階梯的「寬度」明顯不足。


 

以教育比喻,假設香港人口不變,而由幼稚園、小學、中學至大學,每個學年的學額只有1000個,階梯看來也很「完整」,但卻迴避了學額不足的問題。在1991至2000年,資助房屋年均落成量逾1.8萬個;現時是三個資助房屋計劃,每年加總的供應量不足1萬個。加上私樓供應也不足(官方新目標每年約1.3萬個單位,較近年吸納量逾1.5萬個為少),自然難以紓緩住屋問題。

其次,置業階梯的說法,隱含了市民應該逐漸向階梯上層移動的價值觀,一定程度上鼓勵了市民以「購置私樓」為終極目標。但環看世界,我們理應知道情況不必如此,新加坡八成人口住在公營房屋,環境也令多數香港人羨慕。

在回歸之初,當港府的長遠目標是大量供應,長期願景是令八成家庭居於自置物業。在預期供應大幅增加,政府又認定置業比例高有助提高市民歸屬感時,言文上鼓勵市民換樓向上流動,可說合情合理。

不過,當前自置物業比率只約51.5%,較2004年高峰54.3%下跌,而中短期也看不到供應可大幅增加時,還開口埋口置業階梯,便顯得甚為奇怪。

說到底,現時房屋政策的最大問題可能不是「置業階梯是否完整」,而是供應根本不足。政府最新的建屋目標平均是按年供應4.3萬伙,討論當中可分多少層級,可說是搔不着癢處。

還是回到基本,討論如何增加住屋土地供應吧!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1年8月31日 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按計劃以「專業服務、知識為本」的宗旨,為客戶提供有內容、有質素的服務。

按揭熱線: (852) 2167 1369
📱Whatsapp: (852) 5596 6181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容許強積金買樓 是否好主意

 踏入11月,樓市氣氛忽然轉靜,10月《施政報告》放寬按揭、11月初減息對樓市的刺激似乎都不大。在《施政報告》發表後,被問及會否考慮讓青年人以強積金作為置業首期,行政長官當時的回應是不排除可能性。究竟容許市民提取部分強積金置業,是否好主意? 繼2月《財政預算案》撤銷所有樓市辣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