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、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,各區「短炒獲利」的報道急增。不過,短炒獲利個案出現,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。
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熵(Entropy)」,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。一個封閉系統,在大趨勢上,其熵值總是增加,即逐步由有序走向失序。但在大趨勢下,卻會有「逆熵」的情況出現,即局部出現「無序至有序」的情況。
類比於以上物理學概念,類似情況也會在市場出現──例如樓價在大範圍內可能出現持續調整,但不代表市場完全不會出現獲利個案。在微觀層面,問題是為什麼這些短炒獲利的個案會出現。在宏觀層面,問題是類似的個案數量是否足夠多,以反映大趨勢改變。
在微觀層面,短炒獲利個案增加,應該與港府撤銷各項樓市辣稅,尤其是額外印花稅(Special Stamp Duty)有關。在2024年2月底撤銷之前,任何人在購入住宅後24個月內轉讓,新交易便需繳付額外印花稅,在6個月內轉讓的,稅率為成交價20%;超過6個月至12個月內轉讓,稅率為15%;超過12個月至24個月內轉讓的,稅率為10%。簡單來說,在此稅生效期內,除非投資者找到超級筍盤,否則全無獲利空間。額外印花稅撤銷後,假設一買一賣的代理佣金各為成交價1%,只要投資者找到樓價有輕微偏低的放盤,便有獲利機會。
以上政策的改變,為投資者創造一個較為寬鬆的操作環境。而另一個大家會看到較多短炒獲利個案的原因,可能與統計學上的「倖存者偏誤(Survivorship Bias)」有關。購入單位之後,短期內轉手獲利的,對物業代理來說,是傳播「樓市有獲利空間」消息的好機會。但購入單位之後,短期內蝕讓轉手的,可能便沒有多少動機去強調。
另外,按揭壓力測試暫停、七成按揭的適用範圍放寬,也增加了投資者靈活走位的空間──看錯市,本來打算短炒一轉的,如未能成事,投資者便可能由短炒變長線投資。在舊的按揭指引下,非自用物業的按揭成數較低,壓力測試也會壓縮按揭申請人可獲樓按的金額。在按揭指引放寬後,投資者購入單位,即使未能在目標期限內轉讓,先行申請按揭,將物業出租的難度亦有所下跌。
由於市場上永遠會有一些願意以較低價出讓物業的賣家,在沒有辣稅、非自住按揭的申請難度又已大減的情況下,不管樓價大趨勢是升是跌,我們將會持續看到更多的短炒獲利個案。但在宏觀層次,少量的短炒獲利,不足以反映樓價轉勢。參考官方或市場樓價指數,暫時我們仍未看到樓價有明顯轉勢向上的改變。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5年4月1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