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9月28日 星期六

按息、定期存款與租金回報

 香港多家銀行下調最優惠利率0.25厘,預料樓市氣氛會受消息刺激改善。雖然部份分析認為,輕微的降息為樓價帶來的刺激有限。但市場可能忽視了幾個利好樓市的因素。

過去23年,港元定期存款利率一度高逾4厘,為持有大量資金的投資者提供一個近乎無風險,回報穩定的資金出路。20247月,本地港元、外幣定期存款的規模達10萬億元水平。而2022年初,美國加息周期前,定期存款規模僅5.7萬億元。換言之,2年間,定期存款規模上升了4.3萬億元。(作為對比,2023年全年本地樓宇買賣合約的註冊總值只是4,779億元)


 

9月下旬,12個月的港元定期存款利率,大致上降至3厘水平,幾家主要銀行甚至不再提供12個月港元定期存款的報價。當定期存款隨美元利率下調,相當部份的定期存款料會另覓出路。

而近2年在樓價下行的同時,租金卻反覆上升。20247月,租金指數已比2023年初上升11.8%。受惠於政府的各類輸入人才計劃獲良好反應、各家大學調高非本地生的入讀名額。租金升幅看來會維持一段時間‧小型單位在7月份的租金回報率已達3.6%,較2023年初的2.7%,上升了0.9個百分點。

9月份本地銀行下調最優惠利率,使新按揭利率由4.125厘降至3.825厘,新按揭利率已經貼近小型單位的租金回報率。

過去2年,按揭利率高於定期存款利率、也高於租金回報率時,令投資者寧可把資金放入定期存款戶口、有住屋需要的人士,也可能傾向租住單位。

9月的利率調整,對按揭借款人每月還款的即時作用未必太大。500萬元的貸款,還款期25年,銀行降息25基點,每月還款只會下調約700元,看來的確不多。但要留意,現時按揭利率(3.875%)、定期存款利率(一年期港元約3%),小單位租金回報率(3.6%),可能已接近一個改變趨勢的臨界點。美息在未來2年較大機率持續下跌,港元按揭利率、定期存款利率都會受牽動持續下行。相對來說,多個專才計劃刺激租金上行的趨勢仍在持續。

如果按揭利率持續低於租金回報率、而定期存款利率又不再吸引時,更多資金料將買樓收租(尤其是現時投資者已不需支付高額印花稅);那些在過去幾年租用住宅的用家,看到租金上升,而按揭利率下跌,也可能改變他們的住屋規劃,由租用,改為購買。

展望未來,按揭利率與定期存款利率、租金回報率的動態變化,有可能扭轉市場的氣氛。

 原文刊於置業家居2024年9月28日

2024年9月12日 星期四

銀行取態趨積極 建期按揭問題待解決

 

多家大型銀行近日再度推出樓按現金回贈;加上金管局關注下,銀行審批按揭流程恢復正常,顯示銀行對按揭業務轉趨積極。新入市的買家暫時不必擔心銀行取態影響按揭審批。不過,早兩年以建築期入市的新盤買家,面對的按揭問題仍有待解決。

8月底金管局與銀行開會後,多家銀行承諾,在收齊所需文件後,可在兩星期內發出按揭申請結果。幾星期下來,我們發現銀行整體上的按揭審批流程有加快,「兩星期有結果」的承諾大致有落實。

上星期多家大型銀行恢復為按揭借款人提供現金回贈,更是銀行對按揭業務轉趨積極的訊號──如果銀行對爭取按揭貸款興趣缺乏,根本不必在按揭優惠上大費心思。


 

銀行取態轉趨積極,在金管局的關注外,更主要的原因應該與拆息回落有關。新近一個月拆息約3.88厘,較一個月前的4.5厘回落約62點子。以近期新批按揭利率約4.125厘計,對那些資金較依靠拆借的銀行來說,按揭業務由微蝕轉變成微利。整體上銀行利息成本下跌,按揭胃納自然回升。由於預期美元將進入減息周期,展望拆息及存款利率持續回落,在短期內,銀行按揭業務再收繮的機會不大。對有意入市的準買家來說,至少不必擔心找到筍盤卻找不到按揭融資。不過,對市場上另一群買家來說,他們的按揭問題仍未解決。

說的正是過去幾年以建築期付款方式購買樓花的買家。過去幾年,樓價下跌,不少曾推出的樓花項目在加推單位時,都需要提供較大的折讓。令較早購入單位的買家,面對申請按揭時估值不足的問題。粗略計算,由現時至明年上半年,有2000多個在2021、2022年樓市高位以建築期付款購入的單位入伙,而此批單位中,部分出現估值較購入下下跌15%至30%的跌幅。

估值下跌,令此批單位的買家在樓按之外,需要另外籌措資金以完成交易。例如原先樓價1000萬元的單位,買家在樓花階段支付10%,即100萬元的樓價。現時物業估值如為800萬元,即使申請九成按保,可借的樓按上限亦只有720萬元,買家需要另外籌措180萬元才可完成交易。

如果有相當數量的建期樓花買家因為按揭問題未能完成交易,不單這些買家會損失訂金,可能面臨發展商追收損失。發展商收回大量單位重售,勢必調整售價,進一步影響市場氣氛。

如何協助此批買家完成交易、減低建期樓花取消交易的衝擊,便有待當局或相關機構提出更有創意的解決方案了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9月10日

2024年9月9日 星期一

減息之外的樓市因素

 

香港由發展商到小業主,眾人都翹首以待美國減息,以帶動本地樓市。但眾多分析都預期,在美國減息初期,本地按息下調空間極為有限。展望未來,樓市情況也不是一面倒的悲觀。

在利率走勢以外,第一個要留意的是近年推升住宅租金的住屋需求,會不會、會在何時、有多少轉化為購買力。眾所周知,最近兩年香港樓市出現一個較罕見的現象;租金持續上升而樓價反覆下跌。樓價下跌,一般認為與利率高企有關。而租金上升,主要推動力來自透過不同人才計劃新來港的專才。

這些專才來港,帶來新的住屋需求。一般估計他們初來步到,不會立即作出置業的決定,而是先行租樓;待事業發展、收入穩定後,才會考慮買樓。現時新來港專才大概仍處於第一階段,以租樓解決住屋需要。因此首先受帶動的是租金。


 

如果相當一部分專才在來港幾年後,認定在香港有發展空間,有長遠的住屋需求,他們可能會轉租為買。此方面的動力可望在未來一、兩年開始陸續出現。至於是否推起樓價,便要看決定長期留港發展的專才有多少。

近年影響樓市的另一主要問題是存貨量高企。地產代理統計,貨尾(曾推售而未售出的單位,包括現樓及樓花)逾2萬伙,相當於一年多的新盤銷售量。

貨尾量高企,要去庫存的發展商需要向買家提供更多優惠、以至直接下調新盤售價。情勢反過來令準買家期待未來新盤開售時有更多優惠,而推遲置業決定。最終出現類似近月的樓市下行循環,買家放慢入市步伐、發展商推盤時提供更多折扣、買家更加推遲入市。

庫存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字。發展商在提高賣樓折扣的同時,也放慢了投地,據傳部分新項目工程也見放慢。在供應放緩的情況下,一手貨尾可望慢慢消化。值得留意的是,不需要市場完全消化2萬多個貨尾,樓市才會穩定下來。2021年之前,「正常」的貨尾量約在1萬至1.5萬個中間;期間未礙樓價上升。

租住需求何時轉化為置業需求、貨尾需要多少時間消化,都有待時間觀察。但無疑利率如出現較大幅度的調整,可能會加速相關進程。

現時市場上對美息下調較樂觀的估計,是年內可下調100至125點子。如果本地拆息有相對應的跌幅,港元最優惠利率可能有半厘左右的調整空間。配合新來港專才開始轉租為買,新盤可望逐步被消化。在較理想的情況下,樓價有望在今年底、明年初穩定下來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9月3日

由短炒獲利個案看樓市

 自從政府在2024年撤銷各種樓市辣稅、今年又下調400萬元或以下物業的印花稅至100元後,各區「短炒獲利」的報道急增。不過,短炒獲利個案出現,卻未必表示樓市已重回升軌。 物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「熵(Entropy)」,用以計量一個系統中失序的狀態。一個封閉系統,在大趨勢上,其熵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