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4月26日 星期三

新樓負資產 業主困局不宜誇大

 個別新盤開價較去年下跌,有指選用即供付款的買家,即使不必面對按揭估價不足的風險,但物業估值下跌,也可能會成為負資產。此評論並非無的放矢。問題是香港人對「負資產」充滿慘痛回憶,可能會高估了物業成為負資產引起的問題。

香港人印象中的負資產現象,伴隨1997年至2003年持續數年的經濟不景、失業率高企。如果當時小業主在樓價高位購入市值500萬元的物業,一直持有物業數年,樓價大概下跌至200萬元,而仍欠銀行300萬元。不管是賣樓,抑或轉按,都要準備大筆現金,償還原有樓債。如果未能轉按,即使2000年後市場新批按息跌至P減1厘,借款人仍要根據在1997年簽下的按揭條件,以P+2厘供樓。加上當年按揭指引較寬鬆、按揭資料也不會登記在信貸資料庫中,令少部分投資者可以用一份收入,借入多筆樓按,進一步放大了過度借貸帶來的問題。正是以上的慘痛經驗,令香港社會對「負資產」深惡痛絕。

 


 

無論購買的是否新盤,如果購入單位、取用按揭後,未償還按揭餘額低於物業市值,物業便是負資產。以去年樓價大約下跌15%計,去年以即供期購入樓花單位的業主,如果按揭成數達九成,技術上他們的物業很高機會已成為負資產。在心理上,應該沒有人希望購入的資產價格下跌,但在實際上,過去負資產引伸的問題,在現時都大幅減弱。

以失業率為例,1997年失業率低至2.1%,而2003年曾高達8.5%。樓價下跌、供樓利率不減而就業環境惡化,是令部分欠缺現金儲備家庭難以支持的原因。而過去一年樓價雖然調整,但整體上失業率在改善,打工仔的收入未見明顯減少。

在近年執行嚴謹的按揭指引下,正常借款人不會出現過度借款的問題。雖然港元按息隨美元上升,但由加息周期開始至今,港元按息大約只上升1.8%。而在過去十多年由銀行體系取用正規按揭的絕大部分買家,都需要通過按揭壓力測試,在就業相對穩定的大環境下,應該不會出現大量借款人因為收入下跌,而難以應付供樓支出的情況出現。

當然,負資產對借款人始終有一定的負面影響,包括轉按或賣樓,都需要另外準備現金以償還原有按揭。如果物業購入未滿3年,在償還舊按之外,尚要準備額外印花稅的支出。對於那些有需要出售物業的負資產業主,物業成為負資產,的確會增加多一重難度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3年4月25日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容許強積金買樓 是否好主意

 踏入11月,樓市氣氛忽然轉靜,10月《施政報告》放寬按揭、11月初減息對樓市的刺激似乎都不大。在《施政報告》發表後,被問及會否考慮讓青年人以強積金作為置業首期,行政長官當時的回應是不排除可能性。究竟容許市民提取部分強積金置業,是否好主意? 繼2月《財政預算案》撤銷所有樓市辣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