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團體調查顯示,逾半年輕人認為在港置業已是「妄想」。此類調查,可說是再一次反映樓價偏高的現象。面對此類調查結果,綫性思考的反應可能是:那麼要如何壓低樓價?但值得反問的是:一半人最終不能置業,又是否真的很大問題?另一半有意又有能力置業的人,負擔又算不算重?
首先要留意的是,此類調查反映的是年輕人當下的感覺,他們比較的,應該是自己現時的收入、預計的入息增長,以及當前的樓價。只要計一下為「上車盤」儲首期的時間、又或要通過壓力測試的收入,有一半人望門興嘆,可說是意料之內。不少人甚至認為,既然買樓無望,倒不如開心消費。
收入可望增加 不宜妄自菲薄
如果考慮到香港有大量人口居於公屋,未來公、私營房屋比例在7:3,那麼未來有一半人口負擔不起私樓的樓價,便未必算是大問題。再極端一點,如果政府(或房委會)可為大多數家庭提供公屋/居屋,私樓樓價再高的問題也不大。
其次要考慮,參考現時有一半家庭居於自置物業的比例,如果未來香港也想維持大致一半家庭自置物業,以現時家庭中位數26,200元,按揭還款期30年計,可通過壓測借取276萬元,H按月供9,555元,佔月入36%。以6成按揭計,可購入樓價460萬元的物業,現實的選擇集中在新界西北、舊屋苑小單位。當然,以上計算,首期會相當於5年的收入,儲首期會有一定的難度,但也遠遠未至於「妄想」水平。尤其對年輕人、收入可望穩定增加,更不宜妄自菲薄。
不少人也會說,類似的計算,只考慮今天的樓價,參考過去的走勢,樓價增長往往比入息快,今日努力儲蓄,可能數年後也是難以入市。此種情況固然可能出現,但今天為買樓而儲錢,他日儲蓄的資金就算不足以支付首期,也可用於其他方面。努力,總不會白費的。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1年10月20日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