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3月4日 星期四

後生上車真心難

 

立法會秘書處一份報告指出,2019年自置居所比率跌至20年新低,在擁有自置居所的業主中,僅7.6%屬於年輕世代,而超過4成屬於60歲以上長者。報告再一次為後生仔難買樓提供詳細數據。值得留意的是:報告背後,是否預示政策有所調整?

不少報道以「不足8%年輕人置業」為題,似乎是錯誤理解報告內容。報告提的是,130萬自置住戶中,有7.6%,即9.9萬戶戶主是35歲以下(報告其實有提及,戶主不一定是業主,但暫且當是同一回事)。參看本地人口金字塔,20歲至34歲人口約143.5萬人,9.9萬年輕戶主,只佔此部分人口6.9%。

初次置業中位數44歲

不少人提出現時年輕人難置業的原因:樓價高,欠缺家庭財政支持的年輕人,即使有心入市,也要花大量時間儲蓄首期。到儲蓄首期達標,往往已經不再年輕──報告引述資料,近年的初次置業中位數是44歲。


 

較少人提及的,是年輕一代人「時不予我」。回頭看一下,2019年時35歲的人,即1984年出生,如在22歲大學畢業,年份是2006年,除少數有家庭資助,趕在2008年樓市稍為下調時入市,否則都會面對愈升愈高的樓價。低於35歲的,畢業之後更是連一次像樣的樓價調整都無機會遇上。

另一個較少人提及的因素是人口老化。1996年,香港年齡人中位數是34歲,1997年的自置戶主中,22%人口為35歲以下。而2016年年中位數是43歲。那些1997年的年輕業主,在2019年都步入中年了。

或預示政策有所調整

當然,不論是「業主中年輕人比例」抑或「年輕人當業主的比例」都是偏低。而「樓價長期上升」,除了香港控制不了的外圍因素(例如貨幣供應)、政府未有提供足夠住宅用地,令本地住宅長期供不應求也是主要原因。過去幾年官方試圖遏抑樓價,但在推出種種印花稅、收緊按揭指引後,似乎只控制了成交量。反過來為樓市篩走了財政實力不足的參與者──66%自置戶無按揭負擔、有按揭負擔的每月供款平均只有18%,在在都顯示持貨業主實力十足,令樓價更難下調。

往者不可諫,要留意的可能是,立法會秘書處此份報告,是否預示政府政策有變?報告引述學者指:「極其高昂的物業價格引發的「無望感」,是近年社會不穩的其中一個潛在原因。」那在羅列詳細數據,又是否為未來大量供應土地(又或明日大嶼計劃)預先打下輿論基礎、為大規模造地,爭取民意?

原文刊於經濟日報網站2021年3月3日 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

減息周期將開始 本地業主受惠有限

美國聯儲局3月議息,一如市場預期,聯邦基金利率維持不變。毫無懸念的,香港的銀行亦沒有調整最優惠利率,本地樓按利率亦維持不變。事實上,本地按揭借款人或許要有心理準備──雖然今年美國或會開始減息,但本地按息未必有大幅下調的空間。 在討論利率變化時,不少人混淆了「美國聯邦基金利率下調」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