財政司司長將於下星期公布新一份《財政預算案》,而近期一些市場聲音呼籲政府撤回部分遏抑樓價措施,即所謂「減辣」,原因是去年樓價下調15%,但審視各種數據,現時「減辣」未必是明智的選擇。
所謂「辣招」,較狹窄的定義是2010年11月起,政府推出的幾種印花稅;較廣闊的定義包括金管局在2009年10月起開始的收緊按揭指引。背景是2008年之後利率長期偏低,引發資金流入樓市,政府要推出不同印花稅壓抑投資需求;而金管局也推出「逆周期」措施控制按揭風險。
樓價在去年下跌15%,單獨地看,此跌幅不算小;以現時新發展區10年樓齡二手兩房單位成交價約600萬元,15%已是90萬元,大約是居於私人住宅家庭月入中位數的23倍。由「保障中等收入家庭資產」的角度看,似乎有一定理由支持政府作出「減辣」的決定。
不過,要留意15%下調幅度的背景,是長年上升的樓價。以金管局收緊按揭的2009年10月為基準,當時樓價指數為131.7,居於私人住宅家庭月入中位數為2.5萬元。去年最新數字,兩者分別升至332.5,及3.91萬元,升幅分別為152.5%及56.4%。
不單止樓價遠高於遏抑措施推出時的水平,而且樓價與家庭收入的差距反而比「辣招」推出時更闊。對於收入處於中等水平,而又有意置業的家庭來說,置業難度在十多年來持續上升。如果政府有意協助市民置業,現階段非「減辣」理想時機。此外,高樓價對香港吸引外來人才也有不利影響。當外地人才面臨負擔過高的住房費用時,他們很可能會選擇在其他地方工作。
最後,在放寬防疫措施後,香港的樓價已見穩定,二手樓價指數較去年底有輕微回升。如今年加息周期告終,樓價可望出現更強的反彈。除非樓價持續下跌,否則現時不應放寬遏抑措施。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3年2月14日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