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

2025按息望跌 惟刺激作用有限

 隨着美元進入減息周期,今年本地主要銀行的最優惠利率合共下調0.625厘,不但減輕自住用家的供樓壓力,也令市場上「供平過租」的情況更為普遍。「減息」成為支持樓市的一個主要因素,但展望2025年,減息的威力料會減弱。

利率一直是影響樓市的主要因素,本地樓價在新冠疫情下仍於2021年登頂,原因之一是2020至2021年,本地按息隨美元利率下調。而在2022年美息進入上升周期後,本地按息跟隨上升,本地樓價亦輾轉回落。當然,按息升跌不是左右樓價的唯一原因。今年本地最優惠利率(及與之相關的按揭利率)下調,但樓價指數仍然向下。


 

展望2025年,單單討論利率因素,其左右樓價的威力料會進一步削弱。聯儲局在12月議息會議後發表的點陣圖,預計明年只會減息2次,合共0.5厘。參考2022年開始的加息周期,美息上升約5厘,而港元最優惠利率只上升0.875厘。而在2024年美息調頭回落,減息三次,減幅合共0.75厘之後,港元最優惠利率已下調0.625厘。

如果我們視2022年加息周期之前,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及港元最優惠利率的差額為常態。那麼無論美元潛在減幅有多少,本地最優惠利率的潛在減幅便只有0.25厘。換句話說,現時約3.5厘的新造按息,有機會降至3.25厘。

當然,即使港元最優惠利率不變,如果美元利率持續下跌,可望帶動港元拆息回落,最終令H按的H+利率低於鎖息上限,新造按息進一步下調。簡化計算,如果一個月港元拆息跌至1.95厘以下,現時H+1.3厘的H按利率,便將低於鎖息上限。不過,以上跌幅意味一個月拆息要比現時大幅下調2.6厘左右,在未來一兩年出現的機會甚微。

總結而言,展望2025年,預期按息只會有最多0.25厘的下調空間,按揭借款人的利息支出可望進一步下跌,仍屬利好樓市因素。不過,參考2024年按息下調0.625厘,但對支持樓價的作用有限,預期利率因素對樓價的刺激作用在來年將進一步消散。

 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12月24日

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

2025樓市的灰犀牛

 展望2025年,多個機構估計明年本地住宅樓價在升跌5%之間波動,可說「樓價平穩」是市場主流預期。市場有此預期,是因為利好和利淡樓價的因素都十分明顯。但值得留意,一個「灰犀牛」現象,可能會左右明年樓市。

回顧2024年,樓市大致上呈「旺市不旺價」的局面。一手住宅至11月底的成交登記約1.6萬宗,較2023年全年上升50%。二手住宅同期成交登記逾3萬宗,較2023年全年上升約4%。成交價方面,至12月中,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領先指數較去年底下跌6.5%。現時展望明年,多個機構對樓價的評估,不是估計上升5%,就是估計下跌5%,整體上可說市場主流預期後市窄幅上落。


 

多個機構提到,明年利好樓市的主要因素是租金回報。在來港專才住屋需求帶動下,住宅租金可望持續上升,相對而言,按息及定存利率仍有下跌的空間。10月A類住宅的名義租金回報率已達3.7%,較港元定期存款利率為高。在購買第二套住宅已不用支付辣稅、按揭成數對比自住物業不用下調、而利率看跌的期望下,預期部分定期存款會流向樓市。

不過,明年的利淡因素也一樣明顯。至2024年第三季,一手已落成未出售的住宅約2.1萬伙,建築中未售出樓花7.7萬個(當中1.3萬個已批預售而未推出,1.2萬個正申請預售)。而近年一手住宅按年成交量約1.5萬個,一手餘貨積存,發展商難以進取價推盤。兩大因素互相抵消,來年樓價升也升不了多少,跌也跌不了多少。

值得留意的是,多個發表了樓市預測的機構都未有提及滙率因素。特朗普重回白宮,已明言會上調中國貨關稅,市場預期中國會下調人民幣滙率應對。「人民幣兌美元(及港元)下跌」,可說是一個市場已知,但暫時無視的「灰犀牛」因素。

人民幣滙價若下跌,預料會吸引更多港人北上消費,對提振中國內地來港遊客消費也是不利因素,明年香港零售市道不容樂觀。而在理論上,港元兌人民幣滙價上升,持有人民幣的買家購入港元資產(包括股和樓)的動力會下跌。

根據地產代理統計,近月一手市場交易中,買家姓名為漢語拼音的佔比高達四至五成。這些買家,市場統稱為「內地買家」,實際身份可能是中國內地人,也可能是持有香港身分證的新來港人士;後者可能已經在港生活一段時間,但一般仍有深厚的國內聯繫,甚至有部分收入源於內地。人民幣滙價如在明年出現較大下調,這些已成為樓市主力的「內地買家」入市態度會否改變,值得市場留意。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5年12月17日

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

放寬DSR的前因後果

 金管局上星期把2021年至2023年間以建築期交易的樓花物業的按揭成數上限放寬至八成。在樓價較高峰期下調兩成多的情況下,提高按揭成數可望幫助在此時間購入樓花物業的買家完成交易。但供款與收入比率一併放寬,理由又是什麼?

「建築期成交」是樓花買賣的一種主流付款安排,買家簽約購買樓花單位,在支付一定比例(多數為10%)的樓價後,便待物業落成,才申請按揭,支付餘款。


 

樓價在持續下跌的情況下,許多樓花買家在申請按揭時發現估值低於成交價,導致他們需要補付首期差額或面臨撻訂的風險。金管局提升指定年份以建築期付出交易的物業按揭成數,可在毋須按揭保險的情況下,由現時估值的七成上調至八成,令建期樓花買家完成交易的難度下降。

舉例來說,一個成交價1000萬元的單位,如估值不變,按揭七成。在買家已經支付100萬元訂金的情況下,買家可借700萬元,需另外準備200萬元完成交易;如估值下調15%,按揭成數七成,可借595萬元,買家要另外準備305萬元完成交易;如估值下調15%,按揭成數八成,可借680萬元,買家需另外準備220萬元完成交易。比起樓價不變時,需要準備完成交易的資金只是略有上升。

通過新措施,可望減少因樓價波動引發的市場不穩定,幫助有實際困難的買家順利完成按揭申請。

然而,在放寬指定年份銷售樓花的建期按揭成數的同時,也放寬供款與入息比率(DSR)的要求,也引發了爭議。放寬DSR至六成,對借款人而言,意味他們的供款將佔據收入的60%。這一比例雖然在短期內有助於提高借款人申請按揭的成功率,但同時也削弱他們的財務緩衝。在按息上升或收入下跌的情況下,這樣的放寬可能使借款人面臨更大的還款壓力,增加未來的違約風險。

放寬DSR的一個潛在理由主要是基於銀行的利益與風險考量。當銀行在無按保的情況下提供更高成數按揭時,潛在的壞賬風險也隨之增加。為了平衡這一風險,需要給銀行較高的回報作為彌補。事實上,金管局在12月4日有關措施的通告中,罕見地列明相關按揭的利率是「Risk-based pricing」(基於風險釐訂按息)。此是過去多次按揭成數調整未有提及的。

如果指定樓花項目的按揭利率因為成數上調,銀行收取略高的按息,同一金額、同一還款期的貸款,便需要借款人有較高收入以通過DSR的要求。如果不放寬DSR,這類高成數按揭的買家可能因收入不足而難以獲批貸款,進一步限制了他們的置業機會。因此,金管局的政策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平衡市場需求和風險管理,促進樓市的穩定。

放寬DSR可被視為一種折衷辦法,平衡了買家完成交易的需要及銀行的風險管理;然而,對於那些在樓市高峰期以建築期付款簽下樓花買賣合約,現時有意申請80%按揭且DSR已逾50%的買家,仍需自行評估未來的入息及利率變化為家庭財政所帶來的風險。

 

原文刊於信報網站2024年12月10日

新需求將為樓市帶來長期支持

 回顧2024年樓市,整體呈現量升價跌的趨勢。值得留意的是,一些利好因素其實在持續發酵,可能令2025年樓市有更強勢的好轉。 早前我們提及,2025年樓市有一個灰犀牛──人民幣滙價看跌,不利於港元計價的資產。但同樣地,另外一些中國因素卻可望對樓價帶來支持。香港政府在2022年底...